•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西班牙2008

    主演: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卡洛斯·巴登  德米安·比齐尔  乔昆姆·德·阿尔梅达  马克-安德烈·格隆丁  罗德里戈·桑托罗  弗朗卡·波滕特  卡塔琳娜·桑地诺·莫雷诺  马特·达蒙   

    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长津湖

    • HD

      地狱尖兵

    • HD

      志愿军:雄兵出击

    • HD

      血战许昌

    • HD中字

      大逃亡1963

    • HD中字

      收件人不详

    • HD

      关于我妈的一切

    • 正片

      浴血狙击

     剧照

    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1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2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3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4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5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6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16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17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18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19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59年,切•格瓦拉(Benicio Del Toro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饰)与菲德尔•卡斯特罗(Rodrigo Santoro 罗德里格•桑托罗 饰)率领的游击队组织“七二六运动”终于推翻巴蒂斯塔政权,在古巴建立了新政府。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切和菲德尔在治国理念上逐渐发生分歧,最终他辞去政府中的要职,并放弃家庭和古巴公民的身份,再次投入解放第三世界的战争中去。  几经辗转,切来到玻利维亚,与玻利维亚全国解放军共同展开游击队革命运动。玻利维亚总统René Barrientos(Joaquim de Almeida 饰)得知切的到来,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消灭这个令人头痛的革命者……  为了详尽真实再现革命家切•格瓦拉的革命岁月,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史蒂芬•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用了4个小时来描绘这位传奇英雄。最终按照院线的需要,影片被分作两部分上映。本片荣获2008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并获得金棕榈奖提名。

     长篇影评

     1 ) 多么美丽的灵魂


    1
    当年轻的切格瓦拉从阿根廷进入古巴,投奔卡斯特罗的7.26运动阵营时

    他只是被安排在后勤部队里做一个救死扶伤的军医

    人们都亲切的叫他“埃内斯特医生”

    他却带着标志性的微笑,不厌其烦的更正“我不是医生,我是个战士”

    他,总是知道自己的身份是什么

     他在山区挑选可加入游击队的农民,没有挑选三个身强力壮的青年,却选了一个妇女和两个16岁的孩子

    因为只有他们三人会识字,能阅读,

    切格瓦拉说“我们在山上不只是打仗,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不会识字阅读,就容易被人蒙蔽”

    他,总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

    甚至在与巴蒂斯塔的政府军交火最猛烈的日子,他也带着一本歌德传,停火时就靠在树荫下阅读

    他,总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灵魂

    他从不抢掠粮食和女人,就算在游击队最饥饿的时候,他用钱去向当地农民买牛奶

    当农民害怕被盖上支持叛军的名目而不肯收钱,只是让他把牛牵走,他却毅然两手空空走了

    既然对方不愿意,那么就做不成生意交易,虽然他身后有一群荷枪实弹的军人

    他尊重了别人,也尊重了自己,尊重了作为一个军人的尊严

    他,总是知道自己的队伍是军人,从来不是强盗

     在获得在哈瓦那的最终胜利后,切格瓦拉于1965年,给卡斯特罗留下一封信,

    辞去高官职位,放下开国元勋可享有的一切待遇,然后远赴玻利维亚,继续战斗,继续无尽的游击战

    他从没忘记向世界解释“我不是医生,我是个战士”

    切格瓦拉之所以那么的吸引人,完全在于其本人,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

    从不迷惑,如此坚定

    多么美丽的灵魂

    2
    记得威廉华莱士上断头台前说过

    “必须有一个人用死,才能唤醒千千万万人”

    人类中总是有人,把自己的死看得极度透彻,看透所谓死的意义

    例如逾越节前的耶稣,还有1963年越南西贡街头的释广德

    人类历史上,站在当局的立场来看,最最愚蠢的处决,有三宗

    处死耶稣,刺杀甘地,枪决切格瓦拉

    对于刽子手来说,与其说主动屠杀了他们的肉体,倒不如说,被他们强烈的意志吸引着,

    却帮助完成了他们理想道路上最伟大的一部分--用死来影响后世的千千万万人

    有什么比圣贤与领袖的死,更强烈的冲击旁观者的心灵呢?

    愚蠢人希望从世上抹去他们的肉体,可结束对他们的恐惧,却现实却令人讽刺的适得其反

    3
    切格瓦拉有两张照片最广为流传

     一张是阿尔贝托·科尔达拍摄的头戴贝雷帽的照片

     一张是弗雷迪·阿尔波塔拍下的,他去世时的照片

    两张都极其耐人寻味

    第一张目光坚定,被誉为“最伟大的游击队员”,被后世的摇滚界发展成一种标志

    第二张中的切格瓦拉,逝去得如此安详,骨瘦如柴,头发蓬乱

    对于这张“切格瓦拉之死”,评价得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玻利维亚当地的一名修女

    她不知道军队为何交火,也不知道被枪决的是什么人物

    在目睹切格瓦拉的尸体被抬出时,她说

    “这个人死去了,看上去好似耶稣”

     2 ) 让切·格瓦拉的传奇落幕

    《切·格瓦拉传》 Che: The Argentine & Guerrilla

    导演:斯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

    主演:本尼西奥·德尔·托罗(Benicio Del Toro)

    戛纳电影节时,赶制完成的《切·格瓦拉传》足本放映(《切·格瓦拉传》=《阿根廷》+《游击队》),四小时片长让不少观众在场内呼呼睡去。如果你有打算在周末下午看掉上下两部分,这例子就提醒你千万要养精蓄锐一番,跟困意好好战斗上四个小时。从故事内容上考虑,《阿根廷》跟《游击队》两部分没有紧密联系,一个在古巴一个在玻利维亚,独立分开。如果再加上《摩托日记》(The Motorcycle Diaries)——格瓦拉另一段意气风发的人生,它们又可以互为参照,构成一个完整的切·格瓦拉。

    在消费时代,格瓦拉的头像已经不需要注解。他以巨幅海报、T恤图案和个性纹身出现,成为一件商品或通行符号。人们早已不关注他身为战士跟革命者的事实本身,他的生与死、理想跟追求都不再重要。影片尝试塑造一个接近平凡人的真实格瓦拉,他来到纽约在联大发言,力排众议。在丛林里他哮喘病发,暴怒刺马。如果用革命浪漫主义来解读,后者绝对应该被忽略处理,要么就是再紧接一组英勇就义的伟人姿态,理想不死,斗志犹在。

    《阿根廷》里格瓦拉的古巴岁月跟出席联大交替出现,叙事时间自由穿行。索德伯格不想提供时光机,他无非是要呈现一个更加全面和丰满的格瓦拉形象,既要暴力革命还不忘治病救人,更直白点说叫能文能武。在古巴与卡斯特罗的并肩战斗是投身行动,他在密林里打游击持枪冲锋。联大上表达己见是他的思想反映跟实际追求,这些言语既用身体力行的段落加以证明,也为下半篇《游击队》的生死战斗打好了基础。《阿根廷》止于革命成功前夕,也预示着格瓦拉不再是一名普通的阿根廷人,他成了古巴的战斗英雄和革命领袖,散发着光辉与魅力。

    严格来说索德伯格没有省去格瓦拉的从政经历,他率领古巴代表团参加联大会议就是身份改变的缩影。不过多数人对格瓦拉的从政也没有太多兴趣,他能舍弃一切从头再来才是本色一面。《阿根廷》还在讲英雄是如何炼成的,《游击队》就要转向格瓦拉的悲剧性一面。不可否认格瓦拉能成为传奇是有着超强的人格魅力,也跟他忠于理想、过早遇害的命运密不可分。死亡让革命者如圣徒殉道一般得到升华,死亡崇拜的影响又持续了几十年。受难的格瓦拉没有走出玻利维亚,他的尸首跟随飞机俯瞰了这个国家的面貌。确切说格瓦拉栽倒在他一直试图唤醒跟拯救的农民身上,他们不信任游击队员,不愿合作还偷偷告密,简直就是小农劣根性与局限性的现实版教材。一旦遇见这种宿命安排,英雄主义与个人传奇也该落下帷幕了。

    这部影片里不见大家看法和个人见解,只有关于格瓦拉的一切,他的付出与努力,迷茫与挣扎。《切·格瓦拉传》追求平稳,影像风格上没有制造太多亮点,像《游击队》里游击队员涉水遭伏击的镜头值得一提,只是导演也顾忌一旦多了,无形中就破坏了苦心营造的真实感觉。【南方都市报 http://gcontent.nddaily.com/8/3f/83fa5a432ae55c25/Blog/036/896768.html

    这部电影一丝不苟,完成度很高,然而导演太执念于文本记载,忘记了给观众来点激情。 ——Peter Brunette(《好莱坞报道》)

    索德伯格尽可能将革命浪漫主义从片中除去,仅有的一小部分也是为了弱化它的存在。 ——Owen Gleiberman(《娱乐周刊》)

     3 ) 瞧,这些人

    2003年的夏天,我四处搜求,终于买到了一只印着那只著名头像的帆布背包。有一次背着它坐公车时,听到旁边有个少年问身边的女生:“知道他是谁吗?”女生答曰不知。他便解释:“他叫格瓦拉,唱摇滚的,可出名了。”

    这结论情有可原。我还在卖这个包的店里买了一件科本的T恤。那里还有列侬、滚石等一众图案,只是没有迪伦。一度成了我的老大遗憾。那几年切突然加入了摇滚明星的行列,和张广天、黄纪苏的《切·格瓦拉》多少有点关系。此剧“被评为2000年中国知识界十大事件之一”。之后,就听说这两位主创都上山投奔某乡去了。这部伟大的“史诗剧”也许便是投名状。

    现在我已经明白,消费是最无力的表白,占有一个符号和物件说到底是钱的事,与理想主义什么的风马牛不相及。喊口号相比之下更牛一点,前提是得有人听。当把电影拍到上下两集的时候,想让人听就有点困难了。

    《阿根廷》采用的是索德伯格比较擅长的“多线交叉”法,把1964年格瓦拉前往联合国发言的美国之旅和1955~1959年的古巴革命交替穿插起来。前者采用黑白影像,后者用彩色影像,都采用大量手提摄影,带有浓重的仿纪录片色彩。二者的交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互文”效果。黑白部分中格瓦拉接受采访时的陈述,变成了彩色部分中战斗场景的画外音,似乎成为他对过去战争岁月的一种解读;而彩色部分中的游击生活,对黑白部分中格瓦拉在联大的讲话,尤其是他对拉美国家代表的反驳,也形成了一种背景的投射——革命果实是用他亲历的流血牺牲换来的,他有权用任何方式去捍卫它。他在采访中恍若独白的那些回答:关于革命、信仰、人性等等,与画面中他在游击队员中间的表现并行,巧妙地让观众在不经意间接受了这种“格瓦拉谈格瓦拉”的效果。

    这也是为何我更喜欢《阿根廷》的原因。单从影像文本上看,索德伯格已经达到了目的,制造出了其实并不乏疑点的真实感。但这种真实又不是那种“纪录片”式的真实。实际的《阿根廷》看起来更像一场梦幻:黑白部分中屡屡出现对格瓦拉面部的特写,各种角度的强烈光线对比画面,而彩色部分中很少有他的近景镜头,表情也大多被军帽的阴影所遮盖,只有当他戴上那顶著名的贝雷帽之后,才更多地露出了面孔。炎热的丛林、翠绿的玉米地不断忽然切换到纽约的黑白都市。这两个世界之间的隔膜与距离,正像革命的胜利一般不可思议。然而切就游走在它们当中。我们看不透他,正如他也看不透它们。想找到他的哪一句话是真实的,哪一句是泛泛的敷衍,并不比从那场已经被“日常化”的革命中找到决定胜利的一次交火更容易。

    观众就是在这些幻觉中看到了神话的“常人版”:一个携带着沉重的哮喘穿行于丛林的病人,一个总惦记着教新兵们读书写字的“战地知识分子”,一个像小学老师一样解决战士告状的“教导员”,一个坚决处决祸害百姓的逃兵的“铁面法官”。甚至是一个无异议无条件接受菲德尔·卡斯特罗所有人事调动的“忠诚战士”。这仍然是一种耳熟能详的英雄套路。只是在索德伯格的加工之下,狗血被影像的叙述稀释掉了。而摄影机也根本不让人看清他的表情。它只要观众知道,切就是这么一个人,这些对他都是非常自然的表现。就完了。那些模糊、沉思、捉摸不定,只在黑白世界里闪现而过。那时,他已经不在革命当中。

    革命缔造了神话,革命本身就是一个神话。

    在影片的结尾,补全了开头两位未来领袖在阳台上的对话。之前卡斯特罗问:“你是不是觉得我疯了?有点疯狂是好事。”而两个多钟头后,观众才看到之后切告诉他,自己要在古巴革命胜利后继续“解放全南美”。卡斯特罗的回答是:“你也疯了。”

    等到《游击队》的开场,已经是1965年。正好砍掉了切“建设和平年代”的那段历史。很明显的避重就轻。但此间古巴高层的某些“内幕”,恐怕只在唯一的知情人卡斯特罗那颗83岁的大脑里存着,外人是搞不到手了。牛人如CIA,也只能根据M主义政党的某些习性来玩推理,以为切和托洛茨基一样,已经被自家的老大清洗,告别信什么的,全是伪造品。幸而最后切又现身在刚果,给美帝国主义的谣言以致命的反击。那时,他已经告别了地球人的常识。

    从形式上说,《游击队》是部“正常”的电影。中规中矩,按时间顺序讲完了切在玻利维亚的三百多天。从化装入境、组织队伍,到转战密林,最终覆灭。当情节变得残酷时,往往给人的感觉才更加真实。因为“胜利叙事”的套路正在被一次次的失败证明并非定理——同样的宣传美好未来,为村民施医送药,不动百姓一针一线,却无法打消那些木讷的面孔上疑虑和恐惧的神色,更无法让他们跋山涉水地前来投奔。相反,他们报之以说谎和出卖,直至围观了英雄被处决。

    切还是那个切。他拖着沉重的哮喘,读着书,解决战士之间的纷争,坚强而公正。但在完全相反的境况面前,他的力量显得越来越疲弱。其实并不是他在变弱,而是现实在变强。这时观众才能感受到,所谓的传奇之光环,不过是被胜利的结局涂抹上的虚饰。同样的举止,在收不到积极效果的情况下,就不再那么高大了。反而有些“形式主义”。因此,请不要相信什么过程比结果重要。对每一个追随切的人来说,与民众一起欢庆胜利、开着吉普车进军哈瓦那,和饥寒交迫、带着感染的伤口行军,没有任何防备地死在某个鸟不拉屎的小镇上,根本不是一回事。就是这同一个人,前者让你觉得他无所不能,而后者让你疑心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只有胜利的革命才能缔造神话,只有胜利的革命才是一个神话。

    所以,切和所有的人一样,只是一个人,他生命的结局并不完全取决于他自己。无须再用“暴躁”、“滥杀”这些更戏剧性的东西来突出这个性格的矛盾复杂。即使他简单到只是一条线,这条线仍然不可能是笔直的。因为他是在一个如此高低起伏不平的世界上行走。密林可以是胜利的摇篮,也可以是迷失的绝路。至少,还原如此残酷的游击生涯打破了那些关于“追求浪漫”的传闻:谁能觉得这种生活是浪漫的?

    我有时怀疑他也是中了玻利瓦尔的毒。那位南美的“解放者”一气解放了五、六个国家,其间付出了不计成本的代价。而那些被他解放的人,无法接受他的“拉美合众国”设想,终于变成了他的敌人,甚至想暗杀他。切的区别,是只在走出第一步的时候就被干掉了。帮助一个国家赶走殖民地总督,和帮助一个国家推翻现有的政府再换一个,毕竟是两回事。后者注定不会被所有的人视为“解放”。玻利维亚,这个用“解放者”的名字命名的国家,毫不客气地成了新梦想者的葬身之地。

    《游击队》的结尾也用了一次回溯,这次是切和卡斯特罗一起乘船驶向“革命道路”的那段镜头。历史回到了起点,胜负未卜,前面可能是神话,也可能不是。两个“疯人”面对着苍茫大海,沉默无语中带些忐忑和茫然之意。他们都只是人。

    一个比另一个多活了44年,而已。

     4 ) 附上一首关于 切 的 歌词

    来自一支武汉的乐队 愤怒的狗眼

    格瓦拉

    我听见他的笑声“切-切”
    在波利维亚的山谷里
    开枪吧,胆小鬼,你打死的是一个男子汉
    格瓦拉,因世人的罪而死
    但并不是唯一的牺牲品
    我父母为了那个伟大的荒谬
    正充当着凶手
    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有停止谋杀
    我们都是谋杀者
    我们享受着凶手的安逸
    就像从剧院中走出一样
    我们陡然轻松然后回家
    嘿,我们在绝对安全的地方谈论着这场革命
    我们把手插在口袋里前进
    我们只是一个酷爱他的观众
    也许我们还能再做多一些
    但我们无法改变这一切

     5 ) 那个叫Che的“异邦人”

    Che,当你面对那管黑洞洞的枪口

    你想到了什么

    Che,天气已进入十月

    丛林里的每一天是不是都又重现

    Che,你美丽的妻子和5个孩子

    有没有在你的梦里出现

    Che,如果你生来就是一副健壮的体魄

    还会不会说出那些诗歌般的话语

    Che,你永远在寻找自己的身份

    你从来就以美洲为自己的国籍

    Che,农民的目光里充满了怀疑

    你的信仰里却只有人民

    Che,你曾经的伙伴们站在船头

    你却在船舷边独自一人凝视远方

    Che,你已经没有重头再来的机会

    失败已无可争辩近在眼前

    Che,为了实现一种或几种救赎

    抗拒或接受死亡对你来说都是一次必要的战斗

     6 ) 悲剧性的伟大

    看这电影之前,只知道切就是无数人T恤上的一个头像,对于其经历一无所知。看了电影之后,对切的认识依然仅仅只是一个大致的了解。

    切之所以被后人记住,不是在于他对队伍战略战术上有多正确的领导,也不在于他取得了多大的胜利。而是因为其信念的坚定、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纯粹。上部中在古巴的斗争也没有出古巴革命领导者的“运筹帷幄、高屋建瓴”,下部中的游击斗争就更不要说了。从电影中也可以看出切在当时其实是没有什么号召力的,不然不会只有那么几十个人跟着他打游击。这也许就是其悲剧性的结局的根本原因吧。不过正是因为这个结局的悲剧性,才彰显了切作为个体的人的伟大。

     7 ) 1967年,切在尤罗山峡

    1967年,切在尤罗山峡

    峥嵘的山神追迫着他!
    我的脚跟,再一次挨到了罗西南多的肋骨。
    这泅潜者的孤独
    已经像海一样广阔,一样澄明。

    连续十年,纯洁的疯狂引领他
    步向殉难地。血在漂荡、在飞!
    一颗子弹,咬噬着他勒紧的意志。
    挣扎着,这哮喘病发的大陆。

    野草纠缠着,哑默的岩石黑色闪亮。
    1967年,我的灵魂正远游于西伯利亚的冻原
    ……一路上布满了灰色的火星、余烬;
    天空散落着,肮脏的雨雪。

    一棵树支撑着他,这归于土壤的力量,
    这圣.塞巴斯蒂安的孤独已经像海
    一样淼茫。林枭划过阴冷的天幕
    太阳在高照吗?哭泣他沉落的岛屿。

    我的灵魂猝然被他痛苦的闪电打散,
    那遥远的潘帕斯高原……
    夏日的溪水,花茎的清香。
    啊,一片黑暗,像一颗彗星向他逼近——

                         1999年

    这是我写于10年前的诗,后来被改编加入诗剧《玻利维亚地狱记》结尾。

    清明梦
        ——致切•格瓦拉

    昨夜我代替你梦见,你曾怀抱
    那印第安小女孩,
    她早已长大、婚嫁,带着女儿,
    仍然祈祷、唱歌和哭泣,
    拿着你的红水壶接雨,在尤罗谷地。

    昨夜我代替你梦见,你曾战斗
    那印第安施咒的下午,
    看不见的饿鸟和众天使扑翼,
    幽灵们不肯转世,仍点数
    自己骨殖。在雨水中,在尤罗谷地。

    昨夜我代替你梦见,鼓声
    仍然阵阵。我愿小声击鼓
    至力竭而死。我愿是你身边的
    “中国人”胡安•巴勃罗•张,
    在炮轰中碎裂了眼睛,再不落泪。

    是的昨夜是中国的清明,
    我梦见这出卖你的美好世界,
    炊烟渐升,人们播种、编织、搓下玉米,
    在节日用彩带装饰曳地的裙裾,
    飞行在凛冽长风里。

                     2009.4.6.
    昨日下午在香港电影节看《切•格瓦拉》,
    看到切被捕前一刹,突然浑身冰凉,不觉间已经泪流满面。
    夜有所梦。这是早上醒来后写的诗。

     8 ) 一部关于“人”的史诗

    《切.格瓦拉》:一部关于“人”的史诗

    文/廖伟棠

    1955年,切.格瓦拉在墨西哥结识卡斯特罗,彻夜长谈。下一个镜头就是一年后墨西哥湾迷乱的浪花,切.格瓦拉靠在运载古巴革命者的“格拉玛”号船舷上久久沉思——四个小时后,电影的结尾又闪回了这一幕,浪花依然迷乱甚至过度曝光。而上一个镜头,是切.格瓦拉的尸首被绑在政府军的直升机上,掠过玻利维亚的山谷,阳光灿烂,谁也忘不了,平静的绿林下,曾是围困他的地狱。
    开头和结尾——剧情的透露我到此为止,我想说的仅仅是,开始时他尚有卡斯特罗等八十一人与他踏上远征,最后他孤身一人,他的战争既是少年大卫对巨人歌利亚的战争、也是他与自己一个人的战争。电影百分之九十篇幅着墨于前者,以致于可以作为一部不辜负千万美元投资的战争巨片来观赏,但是百分之十极其克制和隐忍的对后者的表现,为战争的残酷染上了一层超越性的荣光,也使这部好莱坞制作能成为一部史诗式的悲剧。
    的确想不到Steven Soderbergh可以如此现实主义——也许他终于明白了越真实越超现实这个拉丁美洲式道理,《卡夫卡》中残存的表现主义印记在这里被现实细节磨光,却渗进了骨髓,切.格瓦拉的游击队在犹罗峡谷中最后一战时凄惨得如来自另一世界的零星鸟啼、以及那一两个长度不超过十秒的主观蹒跚的镜头,一下子纠结起前面三个多小时的压抑,转换成泰山欲倾的巨力向你压下来。我承认那一刻我突然感到浑身战栗,不觉间竟然泪流满面——
    因为我们陪伴切.格瓦拉经历了他的地狱篇。两个小时带着种种牺牲迈向古巴革命胜利的上集,紧接着两个小时带着更直接的牺牲迈向个人死亡的步伐,前者场面转换眼花缭乱,却让人感到沉闷,后者在狭窄山谷作困兽斗,忍耐的时间越长却越让人感到急促如心脏狂跳。观众的心理速度跟上了切.格瓦拉挑战自己肉身极限的速度。Steven Soderbergh用目不暇给的镜头切换配合明亮环境下的浅景深,成功地营造出游击战中充满不可知因素的噩梦氛围,我们不时看到焦点外的世界如幽灵一样向镜头飘来,迅即又落回实处,这种一张一弛的节奏也像极了切.格瓦拉在遗着《玻利维亚日记》里记载的战争,还有隐藏得更深的切.格瓦拉的内心:孤绝的意志在痛苦中咬牙、冲突。
    可以说没有上集《阿根廷人》对胜利的现实主义还原描写,我们不能从那个英雄符号中寻找出作为一个人的切.格瓦拉;但如果没有下集《游击队员》对残酷的失败所作的抽丝剥茧式提炼,我们亦不能在这个悲惨的死者身上寻找出圣徒的面貌——正当切.格瓦拉哮喘加剧、摇晃着骑马穿过光影斑驳的丛林时,一刹那逆光中我们看见他的面容圣洁彷佛不属于现世。随即他堕马、发狂刺伤马颈等镜头又把我们拉回绝望的现世。“正因为近则愈小,而且愈看见缺点和创伤,所以他就和我们一样,不是神道,不是妖怪,不是异兽。他仍然是人,不过如此。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伟大的人。”鲁迅如是说英雄,Steven Soderbergh也懂得这道理,正是一个并不完美的、混杂的切.格瓦拉,反证了被萨特誉为“二十世纪最完美的人”是可能存在于我们身边的。
    这时再回去看上集的混杂也觉得明白了,与四年前Walter Salles《摩托车日记》相比,《切.格瓦拉:阿根廷人》更少浪漫化,前者回避政治冲突、只作感性提示,后者麻利地切入革命时期和后革命时期的纠缠,历史历历在目,提出足够的问题让观众反思——一如下集的失败亦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为什么你要拯救的人偏偏要叛卖你?这是悲剧英雄必然的宿命吗?现实与神话往往表面巧合,实质呢?Steven Soderbergh并没有神话化地处理这些关键的时刻:游击队做梦一般走进河水中,埋伏的枪声大作,出卖游击队的农民罗哈斯脸上现出一个最平凡、最正常的、人的表情,而正是这“正常”令我们陷入最痛苦的疑惧之中。
    罗哈斯这一张脸,和不久面对死亡的切.格瓦拉的那一张脸,竟然都属于人类之脸。切.格瓦拉的临终遗言中有一句,Steven Soderbergh的版本与一般传记流行版本不同,当政府军士兵问切.格瓦拉是否相信上帝的时候,传记说切.格瓦拉回答“我个人倾向于耶稣”,而电影里切.格瓦拉说:“我相信人类(Mankind)”。电影里的切.格瓦拉,是人,不是神,但是一个配得上人之称号的人;电影里的女游击队员塔尼亚,是人,因此会在说及失去联络的切.格瓦拉时痛哭、在最后一役穿上美丽的衣服。这是一部关于人的电影——正是在缺乏人的现世,这些真正的人才被异化为“神”。

     短评

    比上部稍嫌纷乱

    7分钟前
    • 水彩游侠
    • 还行

    没耐心看了。。。。。。

    9分钟前
    • jj73浅之
    • 还行

    再见理想

    10分钟前
    • 沈昆莫
    • 力荐

    理想主义者的悲歌

    12分钟前
    • MissXtotheO
    • 力荐

    男人总是沉迷女人总是想到一个美丽的世界一个沉迷于革命的男人去了一个他知道不那么美丽的世界,试图把他改造为一个美丽的地方,他失败了他失败的罪魁祸首美国,他们的奥斯卡奖项上居然拒绝提名这部电影从此奥斯卡永远被我个人无视

    17分钟前
    • 螃蟹|腮脖膨客
    • 力荐

    感觉比上一部还要真实、残酷又诗意。《摩托日记》加这两部《切》都是极好的...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这种自己无法做到的理想主义

    1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切在这里就像耶稣一样圣洁。

    21分钟前
    • 力荐

    理想的傻样儿,死的镜头角度不错

    22分钟前
    • 大麻
    • 还行

    6分,太冗长了吧,耐心不够了。

    24分钟前
    • 老罗
    • 还行

    未看完,卡碟Mark。

    27分钟前
    • 乔小囧
    • 还行

    这个电影不好拍。

    32分钟前
    • 浪遏飞舟
    • 推荐

    终于看完了

    33分钟前
    • CC
    • 推荐

    是非功败后人评。。。

    38分钟前
    • Louis
    • 推荐

    理想,现实,人生。

    41分钟前
    • Arthur
    • 力荐

    沒有了Part1裏面英雄傳記的感覺,英雄的隕落告訴我們這就是真實。

    42分钟前
    • l.m.
    • 推荐

    一般了

    45分钟前
    • 亢龙无悔
    • 还行

    很好的传记片 但有些闷

    47分钟前
    • ken_zhang
    • 推荐

    索德伯格这个唐三藏

    48分钟前
    • Top♛Ace
    • 还行

    慢热,绝对不是我的菜。

    51分钟前
    • 猱困困
    • 还行

    坚定的理想主义者的终点大都殊途同归,不知道玻利维亚丛林的一声枪响,政府的官方声明会不会是这样:一小撮有组织,有预谋,别有用心的境外反动势力……

    54分钟前
    • 穆先生.troj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