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定理

    定理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其它1968

    主演:西尔瓦娜·曼加诺,特伦斯·斯坦普,马西莫·吉洛蒂,安妮·维亚泽姆斯基,劳拉·贝蒂,Andrés José Cruz Soublette,尼内托·达沃利,卡洛·德梅约,Adele Cambria,Luigi Barbini,Giovanni Ivan Scratuglia,阿方索·加托,Cesare Garboli,Susanna Pasolini 

    导演: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爱诫

    • 更新HD

      卢金的防守国语

    • 更新2024063..

      欢乐集结号

    • 更新HD

      易舍难分

    • 更新HD

      好女孩

    • 更新第20集

      在一起

    • 更新HD

      意学研究

    • 更新HD

      援助

     剧照

    定理 剧照 NO.1定理 剧照 NO.2定理 剧照 NO.3定理 剧照 NO.4定理 剧照 NO.5定理 剧照 NO.6定理 剧照 NO.16定理 剧照 NO.17定理 剧照 NO.18定理 剧照 NO.19定理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一位访客(特伦斯·斯坦普 Terence Stamp 饰)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一个家庭的生活,虽然这个访客没有身份,没有历史,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但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被他诱惑为他癫狂。妻子(肖瓦娜·曼加诺 Silvana Mangano 饰),丈夫(马西莫·吉洛提 Massimo Girotti 饰),女儿(安妮·维亚泽姆斯基 Anne Wiazemsky 饰),儿子(Andrés José Cruz Soublette 饰),女佣(劳拉·贝蒂 Laura Betti 饰),每一个人都臣服于访客所带来的灵魂与欲望的纠葛之中。  访客离开后,丈夫放弃了经营多年的工厂,妻子开始于工人们寻欢作乐,女儿陷入了内心的顽疾之中,儿子开始探索艺术带来的奇迹与喜悦,女仆的身上则显露了神迹。一切都陷入了混乱,可是依旧没有人知道,这位神秘的访客到底是何方神圣……

     长篇影评

     1 ) Dieu

    C'est le théorème d'impossible, que les bourgeois ont rien. Dieu est venu. Il a tout baisé, tout heureux et colle. Il a quitté. La bonne est devenue une déesse qui se perdait. La vie oppressée est misérable! Mais elle ne peut pas faire rien, même si elle est une déesse. Il faut qu'elle pleure et reste dans la terre. La fille est devenue solide. La femme ne peut pas rester à la maison, mais seulement quitter et faire l'amour. Le fils cherche Dieu aux peintres abstraits. Le mari, il se déshabillait, courait dans les déserts. Il ne peut plus être un capitaliste. Le capitalisme est rien. Après Mose a quitté, les gens sont Jeremiah.

    Marx a dit ça. Les capitalistes sont fous! Mais la bonne, pourquoi elle ne peut pas faire rien? Les paysans ne peuvent pas apprendre Marx. Elle pleure. Mais elle ne meurt pas. Un jour, le soleil viendra, Et tout ira.

     2 ) 嘲笑道德的偶像

    我偶像,恶贯满盈的Pier Paolo Pasolini,他终其一生都在嘲笑道德,我完全相信他利用《定理》来对自己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崇拜,在他的观念里,只要他愿意,他可以搅乱全世界的思维,但是他还相信,被他搅乱的生活会有新鲜的感觉注入,他还嘲笑资产家庭的空洞和压抑,还有所谓对艺术流派的荒谬的崇拜,在他看来,真正的艺术是解放思维,比如向画板上撒一团尿,那远比那些拘谨的作画者更能够突出灵魂的放松。而那些尝到了诱惑的甜美却还在道德中挣扎的人,唯一结局就是死路一条。
    我真是太崇拜他了,他绝对是魔鬼派来祸害这世界的,他虽然死得很难看,但是他从来没有看得起过衣冠楚楚的人类。

     3 ) 笔记(2021.4.17)

    情感之毁灭,或毁灭之毁灭(套用博尔赫斯)。这个故事伯格曼也能拍,用同一个剧本:这既可以想象,又无法想象。建议理解完生命三部曲(在《一千零一夜》里细心一点!)之后再看。首先,它的摄影——那些手持时的脚步,那些不对称性,那些广角,变焦的缺失(和在奇怪地方的突然显现)——是一个谜。

    我们说艺术叙述是生活现实的提纯;这是生活背后(或体内)某种美学的神秘骨架的提纯,而且我们说不清它是怎么做到的。有时,它展现令人震惊的美,然后在我们面前把它剥离。在一切之中,令人害怕的并不是一种吓人东西的呈现,或一种美的毁灭,而是这种剥离(只要你有足够的元认知力去体会)!冯·提尔明白。女孩的卧室里,他们拥抱时看见了什么?这部电影似乎用一种费解的舞蹈抓住了真理中某种幽灵般的东西。除了通常意义上的对话和情感,表演也几乎从电影中缺失(考虑哈内克风格中的“缺失”——两者几乎不能相提并论:这里,“缺失”似乎不仅是文本的,也是元文本的),加上常常不对应口型的配音……可是,这样讲出的真理难道小于,比如说,《第七封印》吗?认真来说,儿子成为艺术家那几段之后的部分都不太好。究竟应该怎么结尾,我也不知道。

    后记:上面的最后一句话并不影响《定理》成为我最爱的电影之一。某种意义上,它的不完善是它的美德。我从未见过有什么完美的东西是进步的。

    A+

     4 ) 浸入式电影

    《定理》是一部台词极少的浸入式电影,它可能让人昏昏欲睡,也可能使人如梦初醒。

    一个神秘帅气的年轻人出现在一户中产阶级家庭的派对上,没人知道他是谁、是干嘛的、来自哪,他们只对他的颜值感兴趣。这个不速之客就这样平白无故的住进了他们家的大宅里。

    这个年轻人的魅力无限,女仆首先中招,她的视线无法离开他,连工作也做不下去了,这种欲望的剧烈令人害怕,她竟然马上跑到厨房拔掉煤气管塞进嘴里,要自杀了事!年轻人赶来救了女仆,女仆虔诚的把裙子撩起。她早已成了他的奴隶。

    晚上,年轻人和家里的公子哥一个房间住,两人分别脱衣上床,但闭了灯之后,公子哥却馋了年轻人的身子,非要钻入人家的被窝里一起睡!

    风骚的女主人也陷入癫狂,大早晨就脱光衣服躺在草坪上,等着晨练的年轻人来一亲芳泽!

    男主人和女儿也相继沦陷,对这个年轻人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可惜,在收获一家爱奴后,年轻人选择了离开。女仆马上不告而别,回到老家,就地打坐,成了半仙。公子哥找了了后现代主义灵感,用尿作画,蒙眼泼墨,成了大师。

    女主人则欲壑难填,在教堂附近勾引男学生,在路边土坑里苟且,好像一只母狗!

    女儿看着年轻人留下的影集,忽然发痴,一动不动,握紧拳头,睁大眼睛,不发一言,被送进了疗养院。

    男主人扔下他的工厂,脱光了衣服,跑进了沙漠里大叫,成了疯子。

    完。

    帕索里尼这次出奇的冷静,除了画面,基本只有 的舒缓放松的小资情调音乐在反复播放,不用说那么多,只要你自己领悟。你可以说影片讲的是资本主义价值观的空虚乏味;或者那个年轻人是魔鬼的化身,来引诱意志不坚定的人;亦或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易如反掌、不攻自破的等等。随后人指摘吧!

     5 ) 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一个电影史上“恐怖”的名字。他是诗人,作家,同性恋,共产党员,电影导演。53岁时在罗马街头被男妓杀死,死相惨不忍睹。同年上映了他导演生涯的遗作,“臭名昭著”的《索多玛120天》。帕索里尼是疯狂的,他的电影每时每刻都散发出毁灭一切,颠覆人伦的气质。而作为前共产党员的他自然也会用电影去批判抨击资产阶级,当他用专属于自己的电影语言和美学来呈现意识形态时,便诞生了诸如《大鸟与小鸟》,《猪圈》,和这部《定理》。

    帕索里尼在此片中完全在用镜头和画面讲话,将语言几乎完全舍弃。这也是对资产阶级空洞的精神状态直白的讽刺。一个陌生男人作为客人住进了一个富有的资产阶级家庭。这个家庭有五个人:丈夫,妻子,儿子,女儿,女仆。这个男人的身份,来历影片毫无交代。但就因为这个男人的到来,让这个死气沉沉的资产阶级家庭产生了撕破伪装的欲望。首先是女仆,她始终盯着在花园里看书的陌生男人私处,随后陷入思绪的混乱和癫狂,甚至尝试吸入煤气自杀。危机时刻陌生男人救了她,躺在床上的女仆主动掀起裙子,男人顺势而为,两人发生了性关系。晚上陌生男人与儿子同睡一屋,关灯后,儿子起身慢慢靠近男人床前,被发现后羞耻的躲进被子里,随后男人主动来到儿子床前,两人发生了性关系。第二天妻子在房间里看见男人放在房间里的衣裤,产生了欲望。她脱光了自己的衣服,躺在地上引诱男人,两人发生了性关系。男人来到女儿的房间,女儿坐在地上靠着男人的腿,两人睁着眼接吻,女儿解开衣扣露出乳房,两人发生了性关系。而父亲也在与男人的肢体接触后容光焕发,两人亲密无间。五个人围绕着闯入的陌生男人迸发出了诡异的欲望和活力。一切都关乎于性,关乎于身体的解放,关乎于压抑空洞的资产阶级生活的发泄。陌生男人就像救世主一样拯救着他们关在盒子里的天性。所以当男人离开后,他们再也回不到过去了。女仆回到农村,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一言不发,不吃不喝。在村名的围观下,她如圣人般悬停在空中,最后将自己活埋。女儿绷直着身体在床上一动不动,停止进食,最终死去。妻子开着车与街边搭讪的男人做爱,滥交,野战,彻底释放性欲。儿子用作画发泄内心的欲望,在画作上尿尿,陷入痴狂。父亲将自己的工厂转给工人经营,自己脱光了衣服在荒芜的充满沙粒的山丘上咆哮。

    帕索里尼用这部难以言说的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电影解构了压抑,空洞,虚伪的资产阶级家庭心理状态。帕索里尼在克制的影像中用角色反常规反伦理的行为让影片画面中的内在感染力变得强劲。这是帕索里尼与众不同的一部作品,摒弃了他一贯咆哮式的风格。但静谧的表演和镜头下却迸发出了更让人着迷的魅力。

     6 ) 肉体的弥撒与燔祭——《定理》中的阶级崩解

    #半斤八两抡电影#是一档严肃电影评论播客, 在喜马拉雅、小宇宙、网易云、荔枝平台更新。 收听请戳——[//www.ximalaya.com/album/2653810] 或 [//www.xyzfm.link/vdhr3] #半斤八两抡电影#公众号同步节目更新,并发布@半斤 的电影或戏剧批评文章。 欢迎搜索、订阅、收听、点赞、转发!

    (原文首发于公众号#半斤八两抡电影# 作者:展世邦)

    2022年是莫里哀诞辰四百周年,法兰西喜剧院邀请比利时戏剧导演伊沃·凡·霍夫重排《伪君子》。在接受采访时,扮演答尔丢夫的男演员提到,帕索里尼的电影《定理》(1968年)给了他很多启发。在《伪君子》的语境里,我们当然可以窥见,主创在《定理》中看到的是神秘访客对资产阶级家庭的猝然介入,以及这位“访客”对全家人产生的不可抗拒的精神影响。

    《伪君子》中,答尔丢夫——这一经典戏剧中的经典的“闯入者”角色——显影了家族内部的权力关系和利益纠葛。在生活中的相互盘算之间、在欲望的掩饰和暴露之外,当代的答尔丢夫从《定理》中的“访客”身上汲取了一种超逸于权力-利益关联层面之外的新形象变化——被全家人模塑出来的伪圣徒形象。(参见笔者前作:《伪君子》的裹尸布——阶级焦虑的招魂与驱魔

    但是,重新回到帕索里尼的《定理》,把全家每一个人和“访客”的关系梳理过后,方才恍然,“访客”是超越世俗道德与权力的存在。透过影片的叙事,我们不难发现,并不是“访客”在控制这家人,而是他们在崇拜“访客”;并不是他们模塑出来了一个符号,而是“访客”降临其间。

    《定理》中的“访客”到底是谁?或者说,到底是什么?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定理》中的一家人,他们衣食无忧,对未来无所焦虑、对当下无可抱怨,他们并没有在“呼求”什么——“访客”并非响应呼求的“巫医”;这家人彼此相安,保有中产阶级的体面,他们对宗教信仰并无执念,生活保持品味但不至奢靡,没有出于信仰层面的“忏悔”——“访客”不是听取告解的“神父”;这家人社会地位稳固,享有最优的资源,在他们的生活里看不到危机临近的噩兆,因此“访客”并没承担警示的使命——他不是“先知”。

    “访客”通过自己的身体,以“性”的方式,如主持仪式的祭司,开启了资产阶级家庭成员们的体悟。“访客”的突然降临和突然离去,对家庭成员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精神影响力作用在每个人的匮乏的基础上。对每个家庭成员而言,“访客”的“在场”和“不在场”,共同构成了启发与革命。“访客”的存在,如同太阳高悬在每个人头上,创生之力和毁灭之力是它的两面。有人试图逃离无所遁形的阳光,有人则拥抱炽热,最终每个人都要面对最为极端的变革。而这一变革,从生存状态到阶级属性,天翻地覆。

    “访客”的到来和离去,都以电报的形式交代,呈现在影像里的文字,如告示般不带有任何情感、没有多余信息。而这一个处于社会顶端阶层的家庭,对两封电报就只有接受安排的份儿——是“访客”降临到他们中间,而不是他们求来了“访客”。有趣的是,邮递员的扮演者正是《俄狄浦斯王》里的送信人,他向忒拜城宣示了俄狄浦斯杀掉斯芬克斯的消息。当形式由神话时代的口传变成了当代电报上的文字,“访客”的降临和离去,像宿命一样,带有冰冷的精确感。

    帕索里尼特意把“访客”处理为“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一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无法确知的角色,是降临在资产阶级家里的“神”。

    如果说“访客”是降临的“神”,那么他是怎样与平凡的人发生交流的?

    从崇拜到出走

    影片序幕,满眼的丘陵起伏,覆盖其上的火山灰偶尔被刮起,形成一团尘埃云,有人低声吟诵《旧约·出埃及记》中的原文:“法老容百姓去的时候,非利士地的道路虽近,神却不领他们从那里走,因为神说:‘恐怕百姓遇见打仗后悔,就回埃及去。’所以神领百姓绕道而行,走红海旷野的路。”

    序幕在整部影片里提纲挈领,火山丘陵的地表上不时有尘埃云卷起,漂浮于其上的是稀薄的云团,这一空镜出现在每一次“访客”与家人“交流”前后。而序幕的声音——《圣经》旧约的语言,则给出了某种暗示,那就是:与自己的过去——奴隶身份决裂,经过向死而生的红海之旅,走向那应许之地,他们将获得空前的自由。

    在这个家庭里,第一位和“访客”发生“交流”的是女佣,她与“访客”之间的关系在视觉上以距离感呈现。帕索里尼在这一大富之家的庭院里划了两个区域,“访客”沐浴在阳光下读书,女佣则在庭院的树丛里扫落叶。“访客”处在女佣的凝视里,但女佣只敢远观。烟灰掉落在裤子上,女佣扑过去帮忙清理,然后再奔回到自己的工作区。这一空间关系首先表现为一种荒诞的夸张,女佣紧张“访客”的一切,她不允许“神”被烟灰所烦,同时她还要与“神”保持必要的距离。

    接下来,女佣摘掉了耳钉,亲吻了她衣橱门背面贴着的圣像,再次回到庭院,她凝视着访客,泪水淌下,紧接着她突然又跑去厨房吞吸燃气。被访客阻止后,女佣张开双腿,就在她的佣人房里,床边的墙壁上贴着圣像画。访客顺从她意,就此完成了身体交合。此刻,对女佣而言,“访客”近乎于她的“天父”。在整场戏里,女佣以令人费解的行为奔波于两点之间,从访客座椅到草坪、从草坪到厨房、从厨房到庭院、再奔回厨房……这一连串的来回,是她痴狂的不由自主。女佣终于以异端的方式与“访客”达成交流,自此,她变得开朗起来,甚至邮递员都惊讶她竟对他开口说话了!

    叙事中对仗的是,当“访客”离开后,第一个离开家的人正是女佣。她再次进入到“静默”状态,她回到家乡,在农庄里坐下,就此不动。“入定”般坐了一段日子后,她的“不动”引来了远近的乡亲,大家把她当做神迹者看待,甚至请她祝福医治小孩的天花。在虔诚的天主教信仰下,村民们对她的行为又信又怕,尽管她施行神迹时是手画十字的,可是她只吃荨麻煮汤,拒绝寻常的饮食,她的头发因此变成青色,这在村民看来是渎神的异端。尽管她飞升到半空中,被很多人见证,可她还是被视为异端的显能者。

    藏地传说,密勒日巴尊者在深山闭关修行时只靠荨麻煮汤维持生命。显然,帕索里尼刻意采用了异域的、异教的、存在于工业文明以外的传说,将其赋予女佣身上,让她的修行和显圣的方式,剥离开天主教信仰体系。这一用意,恐怕正应和了帕索里尼自己所执着的“存在于工业文明以外的历史”。和《俄狄浦斯王》等“前历史”叙事一脉相承,在语境之外寻找对抗工业文明和消费社会的路径。

    帕索里尼赋予女佣的最终使命,竟然是“入土”。她带了一位见证者,帮她实现她最终的“神迹”。她来到一处工地,径直躺在挖掘机附近的泥土里,让见证者帮忙往她身上埋土。当泥土覆盖了她全身的时候,她留下了泪水,而这泪水越流越多,淌成一眼泉。就在她躺倒活埋的工地上,相邻的是一间土窑,土窑的一侧喷着黑色的涂鸦——镰刀锤头。至此,在帕索里尼的精确表意下,我们方可确认:女佣最终的使命,是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转变为献身的启示者,奉献的对象则是标识了无产阶级符号的工地上的劳动者,她的身体成为泉眼,她宣称从此不再有痛苦。

    帕索里尼在接受奥斯瓦尔德·斯塔克访谈时明确指出,“我和农民的关系最为直接……意大利的新左派是在农村地区、天主教氛围最浓的区域中出现的……”帕索里尼看待他们的态度是“浪漫的、人民主义的和人道主义的”。因此,在帕索里尼的阶级寓言里,“访客” 以“性”启蒙了女佣,再让女佣以自己的身体献祭的方式成为永恒的浪漫符号——泉,用以抵抗劳动者阶级被转化为小资产阶级,被转化为消费时代的小资产阶级的宿命——这也是帕索里尼最担忧的某种阶级预见。

    “访客”交流的第二个人,是这家里的儿子,他是典型的1960年代的欧洲学生,有着资产阶级的流行审美趣味,唱片和海报散落居室,恶俗的空鸟笼刺眼地装饰着房间。“访客”和他同住,这让他既兴奋又局促,对自己的身体遮遮掩掩,可又忍不住半夜起来凝视“访客”的裸体,被发觉后无地自容,掩被而泣。“访客”温柔地安抚他并与他交合。此后,二人一起看画册,弗朗西斯·培根作品集,《以受难为题的三张习作》被儿子和“访客”相拥着共同凝视。

    “访客”离开后,儿子关在自己房间里不眠不休地作画,他画的是“访客”的身体,他通过“访客”的身体去认知他自己的一切:性取向,志趣,甚至所谓的画风。当他完成身体画作之后,也就确信了自己的归宿。他离开家,找了一处画室开始作画。作画越来越接近生理方式,甚至以尿液处理画面。顺理成章的,他也成了一名城市里的无产者,用帕索里尼自己的话叫做“城市游民无产阶级”。也正是在其后,家庭中的“妻子”将在米兰街头寻觅年轻身体,这些身体的主人,正是城市的“游民无产阶级”,他们不在传统社会身份序列之中,他们以自己的身体去接触去认知去对抗——身处其间的消费主义巨浪。

    家中的女儿,是提纯后的个体,她以消费主义的符号去抗拒着消费主义的侵蚀。在影片里她首次出场是放学后,有个追求者温柔地向她示好,可是“女儿”决绝地抗拒肌肤碰触。她热衷于“陪伴”父亲,她执着地以拍照的方式,把她凝视着的想要留下的瞬间——和父亲相处的瞬间——物化成为照片,她把对父亲的渴望留存在相册里。而相册则躺在她居室里唯一的家具——一个古色古香的棺材造型的中世纪木箱里,那里有她筛选留存的、从儿时到现在的物件。她唯一的家具里有她的世界,这个世界,在影片中只对“访客”敞开。

    女儿对父亲的陪伴,是被“访客”猝然打破的,她对这一介入的态度是用照相机凝视“访客”的身体,并把“访客”留在她的相片里。她与“访客”的独处,是在她的居室里,“访客”坐在床边,而女儿则靠在“访客”叉开的两腿间,她背靠他的膝盖和腿,打开她自己的相册,凝视相册里的父亲。随后,她向“访客”敞开了自己的身体。在肢体语言上,如果把“访客”看作某种意义上的“父亲”,那么房间里女儿与“访客”的位置关系则被表现为“父女”之间禁忌的亲密。“访客”帮助女儿打开了身体的禁忌,她和父亲之间从未有过肢体接触,反而是以“访客”为媒介,她“碰触”了父亲。父亲下半身不能动的时候,访客”则直接抱住父亲的双脚做按摩,这一切都在女儿的视线之下,女儿的目光流露出满足的神情。经由“访客”,女儿跨越了和父亲的壁垒。

    “访客”离去,女儿以丈量的方式试图回味曾经最美好的行迹,最后她回顾了木箱里的物件,彻底关闭了身体,紧攥着的拳头任谁都撬不开,她以拒绝社会化的姿态,被精神病院的护工抬走。她的身体被送入独立于社会进程之外的所在,在那里,她将保有对“访客”和父亲的回忆,以单纯的身心状态永久封闭。

    “访客”对这家里的“妻子”的启发和交流,更接近神话。妻子原本是以恋物的姿态憧憬着“访客”的身体,她凝视着手里攥着的“访客”脱下来的裤子。是太阳帮她完成了跨越,她走出屋外,她眺望正在森林里奔跑的“访客”。彼时,“访客”的身体在阳光下,张扬着生命力,以逆光的身体接受妻子的凝视。至此,妻子决意打开自己身体,迎接从森林的阳光里走回的“访客”。

    妻子在“访客”道别时曾经有告解式的独白,大意是厌倦了自己一直以来最为注重的贞洁的中产阶级好妻子的角色。在“访客”离去后,妻子要解放这一枷锁,开着她的轿车,流连在米兰街头,寻觅着一个又一个年轻的肉体,在和一个有独立居室的城市游民交合后,她离开了,那个居室里的陈设,指向了这是个保持阅读和写作习惯的年轻人——和她离家的儿子一样。

    妻子在第二次游逛米兰街头时,载了两个青年无产游民,相较第一次的“邂逅”,第二次少了笨拙的试探,更加露骨,她们交合的方式也更加接近生理本能的宣泄,在野外的沟渠边,妻子的行为已经提纯到对身体本身的追索,但是,她的茫然因之更加视觉化。最后与两个无业青年分别后,妻子已经迷失了方向,她一面打听“回米兰”的路线,另一面却似乎并不急于回城,而是来到了刚刚野合的所在。她经由身体的记忆,寻得了一处无人的礼拜堂,在有着清晰的乡村天主教标识的空间里,妻子关上了门,把自己的身体留在了这里——也是帕索里尼本人保持乐观态度的空间——乡村天主教徒集会所。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一组身体交流,发生在“访客”和丈夫之间。早在影片序幕之后,以倒叙方式出现的一组视听段落里,有记者在“丈夫”的工厂门前采访工人,让工人谈谈他们的工厂所有权问题。到影片结尾我们才知道是“丈夫”把工厂所有权转让给了工人,而此刻我们只能从记者的引导式提问的话语里猜出,资本家把工厂让给工人。而工人们似乎对资本家的这一行为并不买账。这一叙事段落,影像的形式与影片叙事的主部相对,营造街头采访的现实感和随机感,镜头晃动幅度大,人脸充满画框,与其说是采访,更像是一种阶级对立的批判。这里承担了帕索里尼赋予《定理》的主旨——资产阶级做什么都是错的,不管动机有多么深刻崇高。

    这一无限接近于现实的影像段落,随即被搁置在旁,历经了影片的正叙全程,到最后,回到了这个家的男主人——丈夫——父亲——资本家——工厂主的身上。就在观众几乎忘记开场采访段落的时候,一家之主敲响了回应的鸣钟,以他自己的肉身,以无限纯洁赤诚的姿态,抛弃了一切。

    “访客”与一家之主的交流,达成之前的过程最为曲折,因为“丈夫”在这里代表了理性,他是资产阶级的最核心代表。“访客”到来后,夜宿儿子房间,他俩同床共眠时被一家之主窥见。在视觉上,“丈夫”在自家庭院里游荡时,太阳无处不在,照得他无所遁形。随后,丈夫试图在妻子身体上索求补偿,一种对“访客”身体的渴求却不得而产生的匮乏,在索取失败后,一家之主的身体临时瘫痪了,这是一种典型的“去势”隐喻,他失去了对身体的主宰。卧床读书,和女儿独处,直到“访客”突然打破这一静态关系,以身体直接接触的方式,“访客”按摩了一家之主的下肢,令其重新有了活力。恢复后,一家之主还是无法面对自己对“访客”的渴慕,他约“访客”单独出游,对“访客”坦陈了自己的欲望和踟躇。两人先是以拳击游戏的方式拉进了身体距离,其后“访客”在水边的空地上舒展开了自己的肉体。

    “访客”离去后,一家之主陷入茫然游荡的状态,火车站里他似乎找到了“访客”的替代者——又一个城市游民无产者,他盯着对方年轻的肉体,掩饰着自己的欲望。最终,一家之主的决定,超逸出叙事主部的局限,他解放了自己的肉身,在火车站众目睽睽下脱得精光。在放弃工厂所有权之后,他扒去了资产阶级留在他身上的最后标记。

    整部影片,火山丘陵地代的空镜头如节拍器一样,这一无所标识的空间,通常会出现在“访客”与不同家庭成员身体交流之前。但是,真正以肉身姿态抵达这一空间的,就只有一家之主,他脱光之后,原本身体所处的火车站切成了火山丘陵,他在火山灰覆盖的地上奔跑着、嘶吼着,结束了电影。一家之主在阶级行为上实现了帕索里尼所谓的“诚挚的、单纯的、以身体为唯一对象”的表现方式,从资本主义的牢笼中剥离出来。

    弥撒与燔祭

    在“访客”降临后,家中的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向“访客”展现自身的枷锁,有人以死亡表达,有人以言语,有人以画作,有人则以照片,有人以身份,有人则以道德……“访客”回应的方式就只有肉体,在帕索里尼的镜头里,“访客”是否听到或者看到这一家人的哭诉并不重要,他只是要“唤醒”他们。其间,每当家庭成员有所困惑的时候,都会响起莫扎特的弥撒曲。

    在“访客”与家庭成员告别时,家里的每一个人和访客独处的时候,以告解的形式,自我剖析匮乏和空虚,批判自己的过往生活。他们以性的方式崇拜,以告解的方式决裂,以肉体的变格出走。

    最终,他们有人在工地的泥土下,涌出新泉;有人在市郊的礼拜堂里,与上帝独处;有人在都市画室中,蒙眼作画;有人甘愿被抬去精神病院,封印自己的身心;有人交出资产裸身狂奔,在毁灭过后的火山灰里嘶吼。

    一家之主最后的姿态,在我看来,更接近于东方的追日夸父,他以赤诚之躯追逐着带来创生和毁灭的双重力量的太阳——也就是“访客”的身体。在帕索里尼看来——“资产阶级的问题,必须由资产阶级自己来解决”,在“访客”这位身体的解放者和启蒙者的唤醒之下,全家每一位成员,他们都经由“访客”的在场——弥撒,再由“访客”的不在场,达成自身与阶级的决裂——燔祭。

    帕索里尼曾对“访客”的扮演者特伦斯·斯坦普强调,他的角色要做到“None Judgement”。如其所言,帕索里尼并没有在这部影片里对“资产阶级”进行批判。在《定理》中,每一个人的行为都被抽象化,他(她)们的抉择和行动,是去生活化的,没有任何一个人为了利益奔忙,也没有任何人之间的相互算计。帕索里尼观察这一家人的眼神是冷静的,同时也是关切的,他试图给他们每个人一种突围的可能。

    这或许正是帕索里尼的阶级预感的表达,他塑造的“访客”,以一种神秘主义的形式,降临之后又再消失,他的“在场”和“缺席”同时触发了资产阶级家庭成员们的毁灭和重生。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访客”通过肉身的弥撒,把资产阶级出身的人塑造成了其它社会阶级思想体系之下的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人。

    吊诡的是,在《定理》的阶级寓言里,帕索里尼担忧的——世界将沦为彻头彻尾的消费社会,每个人都成了资产阶级——在他自己身上应验了。“访客”特伦斯·斯坦普在后来接受采访时提到“在开拍前,为了缩减成本,帕索里尼和制片人跟我谈好——未来票房的3%作为我的片酬,但拍摄过程中帕索里尼的制片人跟我的经纪人说他们可能都拍不完这部影片……我天真地安慰他们……后来帕索里尼把影片卖给了瑞士电影公司,却从来没支付过我一分钱片酬,直至今日。”

    图文编辑:俄狄浦斯的草帽

     短评

    1968威尼斯最佳女演员。[2007-12-16]初看3星。[2023-03-18]资料馆帕索里尼回顾展重看。小时候还是很难看懂,得联系到1968的背景,算是部政治现代主义电影。后来这个“闯入者”模式多次被如欧容(《失魂家族》)等借用(不过欧容就改得小气了嘛……)。

    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一个自认比较帅的小伙把人家一家四口——父、母、子、女,外加一个女仆都给睡了,这是怎么一个神的存在。更神奇的是,因此打开了众人心灵的自由之门......作为帕索里尼第二部不令我讨厌的电影(虽然也不喜欢),他应该感到高兴。同样同志导演,喜欢法斯宾德,讨厌帕索里尼;喜欢关锦鹏,讨厌蔡明亮..

    8分钟前
    • 翟墨子
    • 还行

    #电影资料馆 开头先是一段非常严肃的采访,探讨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到影片稍后段才会知道这段采访的意义。片头字幕过后,又是一段黑白默片,展现了男子到来之前的古板的生活模式。男子犹如一尊神,不过是性欲之神,让家中的五口人神魂颠倒,以至于他离开以后,整个家庭也分崩离析。后面的剧情已经像是抽象的行为艺术,儿子在蓝色的画板上尿尿,母亲成为一名开着出租车的忧伤的妓女,父亲在火车站脱下衣物并将工厂送人,女佣更厉害,直接升天。最后土地貌似成了他们的归宿,父亲于荒漠上裸奔,母亲于小沟中做爱,女佣于洞中流泪,都用不同方式重新寻回了心目中的性欲之神。《幽会百科》《俄狄浦斯王》《定理》在某种程度上也像是有传承关系的,帕索里尼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了毁灭式的谋反,也给所有观众上了别致的性欲课。

    9分钟前
    • 高詩遠
    • 较差

    神作

    10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力荐

    真的,太好了!将资本主义建构在信仰的对立面,使得因为无神衍生的各类精神异化完全显明在圣灵重新道成的肉身中,又在肉身离去后,在每一个个体上再现出神格经过的痕迹和绝对的在场,这种“缺席”的在场最终连续瓦解了五种由资本社会建立的秩序:阶级,理性,美学,妇道,和所有权。神的显明让人类醒悟自身处于荒漠(既是现代生活的,又是存在深处的)之中,而醒悟的代价便是要背着祂的十字架在荒漠中彷徨和跋涉。帕索里尼的题眼正是布列松在《乡村牧师日记》中借伯爵夫人之口说出的:神性对人性的破坏力,即在救赎背面,与其同时发生的秩序坍塌。但是当我们想到《乡愁》中的疯子和蜡烛,《破浪》中自愿为娼的基督徒,这一极致的前驱便在电影史上有了一脉相承的参照。

    11分钟前
    • 白斬糖
    • 力荐

    #1013|本屆自己買的第一張票,太對得起自己了。有沒有人就本片的襠部與臀部作文的啊,感覺大有可爲。20190706@Metrograph.

    15分钟前
    • 介意
    • 力荐

    资产阶级没有魅力。帕索里尼以刻意虚假的对白,机械生硬的事件和动作,令这一切都让观者如坐针毡,而随后他的那种放飞自我又在迷惑中令人欣喜,反复使用的莫扎特安魂曲配以近乎黑色幽默的视听,将讽刺放大,将荒诞变成现实。

    19分钟前
    • TWY
    • 推荐

    无名访客,来去无由,即是某种精神虚幻;来时为单调寂默染上缤纷生气(黑白默片→彩色有声),去时什么都没带走但又带走了一个中产家庭的一切,五人五样“发疯”,绘出阶级群像。Seize Him!(https://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889728330/)妙极,抓不住,“性仰”缺失露出巨大空虚,触目惊心。[2023-03-18]

    21分钟前
    • 神仙鱼
    • 力荐

    无产阶级有无穷的活力,因为资产阶级是欠fuck的,无产阶级可以fuck资产阶级!

    26分钟前
    • 卡列宁的微笑
    • 力荐

    想起布努埃尔的“银河”里的耶稣说,我来是搞破坏的,儿子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

    29分钟前
    • vivi
    • 推荐

    台词极少,98分钟总共才235句,同样时长的电影基本要一千句以上。而对话本身并不直接推动剧情,多是引用诗意词句,基本靠画面呈现一切情节。不过故事偏又极简,看起来会有很多困惑。片名”定理“,电影即为解方程的过程,给原本平静的家庭引入一个未知数X,加减乘除运算后再移除变量,观察家庭成员的变化。无产者超凡显圣,恋慕者思念成石,研艺者入道抽象,色欲者耽于淫荡,有资产者放浪于荒漠。

    30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还行

    好诗意的火山和性。原来华麦丹的《博格曼》来自这里。【新浪潮历史课】

    3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帕索里尼用左派艺术化的政治表达,把上层资产阶级深入骨髓的腐朽空虚表现得淋漓尽致。难得的是有一份同理心,就不仅仅是阶级而也有人。可是情欲驱力太牵强了吧。

    37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推荐

    #SIFF# SFC 1号IMAX厅。工业文明给人类精神世界带来的空虚,就像影片中经常出现的荒漠,而且这片雾气缭绕的荒漠总是在主角们翻云覆雨时出现。

    39分钟前
    • George
    • 推荐

    今年上影最值大银幕体验之一。每部帕索里尼都能感受到他对身体感知有如鬼魅的展现。这部电影无疑把人物与观众互动的身体感知放到了最大。迷人的闯入者如神的传道者,将家庭中的每个人的精神与肉体从束缚中解放。一切自此都不再重要,感知从发肤出发,并在最终将世界化为了一具身体。

    43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帕索里尼应该是被资本主义、家庭、宗教以及自己与之矛盾的思想和身份逼疯了吧!但他当时好像除了反叛、发疯和咆哮也不知道咋办…

    4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帕索里尼用一种夸张到近乎荒诞的手法描绘了中产阶级人群精神上的空虚 以及中产阶级家庭乃至资本主义社会组织的脆弱性 影片不断插入的沙漠镜头正是象征着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精神面貌 但是由于没有交代神秘年轻人的身份 所以影片可能会略显晦涩 导演在一些无声段落中的镜头运用堪称经典

    45分钟前
    • 流星飞绊
    • 推荐

    原来《拜访者Q》这么怪异的电影也是有渊源的。

    46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帕索里尼仿佛虔诚信奉电影的传教士 在他的电影里一切都可被打破一切都可被救赎一切都可被原谅 他的愤怒和挣扎在电影里也找不到解答但至少会获得一丝安慰

    50分钟前
    • YiQiao
    • 推荐

    [上影节]1.简单而复杂暧昧的闯入者故事,诡异而诗意的中产人性寓言。2.用典:圣经,培根的画,[伊凡伊里奇之死]。3.如使徒又如撒旦的闯入者催生变革&让人直面本己。4.五人分别代表资本经济/事业、爱欲、(抽象表现主义与行动绘画)艺术、宗教与迷失。5.大量手持,以裆部为中心的镜头,荒漠插入镜头。(9.0/10)

    5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