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画家与贼

    画家与贼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其它2020

    主演:Karl Bertil-Nordland,Barbora Kysilkova,Øystein Stene 

    导演:本杰明·李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剧照

    画家与贼 剧照 NO.1画家与贼 剧照 NO.2画家与贼 剧照 NO.3画家与贼 剧照 NO.4画家与贼 剧照 NO.5画家与贼 剧照 NO.6画家与贼 剧照 NO.16画家与贼 剧照 NO.17画家与贼 剧照 NO.18画家与贼 剧照 NO.19画家与贼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挪威,画家Barbora Kysilkova的两幅作品在艺术馆被盗。小偷是一位名叫Karl-Bertil Nordland的瘾君子。在法庭上,画家终于见到了小偷,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以这位小偷为灵感作画。小偷与画家就这样开启了一段看似不可能的亲密关系。

     长篇影评

     1 ) Notes

    - Couple counseling; is the counseling just for both of them, or does it take one person's perspective? - is depicting wounds, trauma, dark, deviant subjects as an artist's focused theme problematic? Maybe exploitative to the person who suffered? Or is this kind of art championing or glorifying the dark or breeding some yet-to-shown malicious deed. Is drawn by dark things a problematic trait? (all comes to the spectrum talk) - (Jesus's suffer theme, Goya's work) Ref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 can a serial killer's photographs using his victims as set props, subject, or model be considered as art? Can he be seen as an artist in the case? Where the boundary of art in this? - dudes attribute your behavior to what you did or what you experienced in the past..... eyes rolled and dropped. care or manipulation or guilt you to admit things? -NYC -- LA flight 4/4

     2 ) “是因为还想画画”

    读过一段关于弗兰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的故事,画家自己说,曾经S倾向的恋人邀请自己同住,而自己之所以没有彻底沉沦,“是因为还想画画”。Barbora被Partner在婚姻心理咨询所里米描述说,她内心住着一个对阴暗事物着迷的小孩,并以此为“食”,作为创作灵感。

    当困顿时,交不起拖欠三月房租时,申请被拒时,她都在画画。一定程度上,画画拯救了培根,也拯救了Barbora。

    看到有豆瓣评论说,只会画照片的有什么才华,我却并不觉得如此。能够在照片上日复一日的反复观摩,并最终呈现出加入了自我创造的作品(例如最后展示的她趴在Karlbertil身上那副),画家本人也完成了一场自我思索。你再仔细看,甚至还能看出在这幅画面中,除了原本KB的女友被画家自画像取代,KB本身的脸庞也被弱化,更强调的其实是画家本人的动态。也在侧面说明了她,在这段关系中,一直是积极探索的一方。

    开头就点出了被盗两幅重要画作的新闻,甚至还公布了影像片段。没想到几十颗钉子的画框就这么被轻松卸下,画布被当地毯似的卷幅带走。也许也能说明,Karlbertil确实有木匠手艺。

    一般的艺术家应该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可以接触到如此“收藏者”。出于好奇盗画动机,逐渐开始了解盗画者的人生。

    与其说她是在试图了解他的人生,不如说她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查,在给自己接下来的创作寻找灵感。即使她为他画肖像,送他巨幅画作,用不多的钱选择先为他买午餐,常常看他,关心他,也可以在他入狱后失联半年。“我并不意外”,Karlbertil说。

    我想我也如此,因为大概理解,Barbora的系列行为,可能不是从“救助者”角度出发,倘若是,那是事无巨细的关系和无所不在的为他人着想的行为。B的行为,更像是一个调研者,你可以看得到,她有自己清晰的路线,在对方需要情感支持的时候,依旧可以选择不回电,而是去追寻另一种失踪作品“天鹅之歌”的盗取者米歇尔的线索。

    画画拯救了她,画画也是她唯一需要支撑自己走下去的东西。其余皆是来往路上的“相遇”。无论是跟两位盗画者的不同接触,还是一直离不开的家暴EX,看着看着,觉得盗画者成了成就画家,完善画家创作的一个她在艺术之路上会遇到的媒介。

    讽刺的是,你的掷地有声,艺术创作的一个关键点,对于促使时间过程的另一方,只是嗨了后不经意决定。

    好歹最后两人皆得偿所愿。Barbora有了新的画展,Karlbertil出狱,开始学习成为护士,继续木匠手艺,有了新的副校长女友,住在俯瞰奥斯陆河川的公寓,还买了新的哈雷摩托。“她并不关心我曾经是个小轮自行车亚军,也不关系我曾经是全国最好的传统木匠手艺人“,Karlbertil提到过这点,也无形中印证了本文主题,Barbora了解KB,只是“用他的阴暗面,成为自己的创作灵感“。

    这个故事还真是视角独特,发展独特,却又十分能被理解的纪录片。

     3 ) 有些关系只能到这里了

    2021年第一部让我落下了几滴不怎么虚伪的泪水的片子已经出现了,《画家与贼》讲了Bertil偷画后和受害人Barbora庭上相见,画家Barbora做出了很多人无法理解的决定,让小偷Bertil做自己的免费模特的故事。

    我喜欢这部片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在直面真实的人性,当Barbora将Bertil画成一位穿着白衬衫,体面、优雅地接触红酒杯的男性时,Bertil抑制不住地大哭,这可能是他这辈子都无法成为的样子,这个样子却可以被另一个人构想出来,尽管它永远不会存在。

    这可能就是我们活着的希望吧,不是我们真的可以成为特别厉害的人,而是有人觉得无论如何,你值得。

    除此以外,我喜欢一切因为社会规则、道德、阶级、身份,无法把油然而生的情感推向正式的恋爱、婚姻关系的故事,尽管Babora在庭上第一次与Bertil相见,便能透过一切标签看到他赤裸的灵魂,但Babora仍然是活在世俗世界,她需要男友的帮助才能交房租,她有这份稳定积极的恋情,她怎么放下一切去拥抱另一个破碎的灵魂。

    作为Bertil,曾经作为一个所谓坏人的身份,这个被Babora审视过的身份,让他只可能向前以新的状态和他人建立连接,也绝不可能停留。

    所以我们生活于此就是这样,有些关系只能到这里了,Babora只能在做Bertil和女友的画时,把自己的文身替换到女人的背上,我们消解只能到这里的遗憾,也提醒着自己,一切靠近了,就都不好看了。

     4 ) 两个敏感的人不是彼此天使,而是镜子

    电影名字包含两个社会角色,然而故事不是讲这两个角色,而是讲两个人,讲两个敏感的灵魂互动故事。

    当画面里第一次出现偷画人的形象,在角色情绪之前,观众已经发现画中人和角色的精神形象差异——后面段落讲述偷画人的幼年和成长就来的自然。偷画人家里的布置收藏显示出他内心丰富的一面,这就和“贼”的刻板印象完全不一样了。

    “贼”刚开始做模特,反而是有疑心防备的一方。他观察到画作上的呈现的作画人的内心,感觉到彼此相同——都有一点想摆脱黑暗面,但是又有点软弱,有点迷恋。画家在这关系似乎是主导,可以安排摆弄模特,可以照顾偷画人糟糕的情况,可画家自己因为坚持画伤痛而与男友闹矛盾,同时画作也难有市场,不得不依赖男友,又陷入不平等的关系里。

    作画人偷画人都有不可或缺的黑暗面,这就是身体的一部分。当这一面占上风,就会痴迷于旁人反感的状态,甚至有自毁的倾向。可他们同时也有自我控制的愿望,不管身体还是生活方面也在争取调适和干预。他们通过观察对方思考自己,通过提供帮助来鼓励自己,形成特殊的联系。

    在互相理解、鼓励和关照下,两个人的理性暂时压制了心里的黑暗。后续的生活未知,只知道世界上至少有那么一个相似的灵魂,默默努力的路上有人相伴

     5 ) 人生在世知己难寻

    #雪碧看电影# 本杰明·李《画家与贼》2020:⭐️⭐️⭐️⭐️ 两个灵魂相互吸引的故事,太过圆满和奇妙,如果是剧情电影都会怀疑编剧写得太美好。可是每一秒都是真实发生的,一个是在艺术和现实中艰难维持生计的画家,一个是带着激烈的自我毁灭倾向的失意瘾君子;两人有着相似的经历,才得以从各种程度上理解对方。

    画家说自己没有计划去和这个人成为朋友,可是事情就是这样发生了,而男友自始至终无比清醒,画家被这样一个无力照顾好自己的男人吸引,问题源自以往不健康的恋爱关系,当生命中有这样一个“脆弱”“不负责任”的人,她就不得不去成为那个照顾他的角色,她对于伤口、疼痛的迷恋和画作中的黑暗风格也得以解释。

    我想最后的画作已经明显得不能再明显了,画中人物暗示了画家对他复杂的情感,远超友谊,相知相惜。这是一段互相救赎的故事,而这样难得一见的奇妙过程被纪录片创作者发掘到了,尤其是画家第一次去小偷的地下室做客,他那些看似黑暗的骷髅收藏和暗黑风格的素描手绘作品对画家来说同样珍贵。可能就是人生在世难寻知己吧,不管这个人地位如何,不管他的过去如何,遇见了就是缘分,有缘分就一起互相鼓励,好好生活。

     6 ) 《画家与贼》——被建构的流动之爱

    最后一个镜头是全片的情感总结之处,在她画的Bertil与女友相拥在沙发上的画中,她把女友画成了自己。而这幅画的结构与他偷走并弄丢的画有着色调与结构上的相似之处,只是画中由两个女孩变成了画家与贼。这一强烈的呼应,对应着人性中美好的存在,也许是相遇或者救赎,但是这发生在两个本应是对立的人之间,有着戏剧性和启示意义的符号性。这镜头拍摄时也非常妙,从她身上bertil曾说过因为这个纹身而觉得她独特的圆圈开始,滑行到画中的纹身,再看到女子的脸正是画家,有一种揭秘感,而神秘的塑造也在间隙完成,对于这份情感的明晰有一种点到为止的含蓄与暧昧,模糊了其中的真实与究竟,这也为故事的戏剧性有了一种介于真实与创作意义上留存了退路。当我看到最后这一幕的时候,为这份情感落泪,但是却不敢再去思索这个故事更多的发展了,很多情感的变化不如一瞬间来的动人。而我因此深受感动也是思索到人的关系的可能性时,仿佛拥有了相信爱与被爱的可能,影片给予我这份理解爱的一种希望,无力说倍受治愈,但是依然无法不联系自身,建立一些共情和幻想。

    他们一起装订画的过程像是一种关于救赎与爱的和解,也许是友情、欣赏或者是惺惺相惜的珍重使得一个沾染毒品不断坐牢或者伤害自己的亡命之徒Bertil从偷画的人变成了和画家一起装画的人。Bertil是画家的缪斯,但她在不断接近艺术中充斥的痛苦、伤害和黑暗并为之进行创作的同时,也在接近着作为一个个体具有情感的Bertil,在他们的相处过程中产生的友好温和的情感,包括默契和温情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慰藉,无论是作为朋友还是欣赏的爱。我在看到关于Bertil的家庭与他的生活诉说中总是想流泪,他的自我放逐,他痛苦与失落时的自我毁灭来自于一种对爱的渴望和脆弱敏感,很多我们看起来无法理解的人似乎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去理解他们的世界和情感,他身上的艺术气质,他们在路边抽烟时相伴的美好,那些拥抱和互相帮助的时候,哪怕没有买午餐的钱也会给朋友买饭吃的亲密与情义,让人想到人的很多瞬间都是简单的投入的。影片的视角并未挖掘出太多人性深处的黑暗面,是充满希望和温情的视角,作为纪录片而言,镜头最后停驻在那幅画的意义更为深厚,而我也因此感动,那些友情中隐秘的喜爱,是否属于爱情,还是一种更难以言说的珍惜。之所以看这个电影也是想起他说这部电影里的关系是他向往的,对于我而言是否能有一些启示,其中的深情与模糊的爱与温暖足够让一个人开朗起来,希望我也能如是。

    对于纪录片而言,真实的这段记录让人更因此感到珍惜和动情,但是也被里面的人物是否因为记录而破坏真实的完整性提出了质疑。影片所呈现的其中一个问题是作为画家而言,贫困的Barbora在难以联系画展度过着依附男友来支撑自己继续绘画的生涯中,对艺术的追求伴随着贫穷、困苦的生活境遇,使人因此感受人生之艰难中有着心酸与共情的苦楚,但另一方面,她的画作对于一个不太明白艺术的我而言似乎并为感受到太多丰富的澎拜的艺术美丽,相比较与她的作品呈现形式,我觉得这部影片的记录和画作背后的属于人的故事更有温度和深度,也许是我所喜爱的艺术类型太有典型性,对于我而言我太清楚自己爱好什么样的画了。这其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艺术家困境的问题,其实是一个职业领域的审美竞争困境,但她的画作所表现出来的工作量值得她拥有自在画与生活的希望。对于热爱的事物而言,困境也好贫穷也好,对于是否要完成这项工作的投入与努力,只是一项关于个人的选择问题而已。技艺能够在努力中得到锻炼,灵感与品位能够在经验中获得机遇与相遇。对于Barbora而言,接近一个偷画的贼是一种敏锐的好奇心与对不同世界人的生活的渴望,这也是她绘画中努力追寻和捕捉黑暗中的解决之道的呈现之一,每个人心灵的破碎都有着混乱与黑暗的挣扎,在bertil的身上只是呈现的更为彻底,这无法不让一个对艺术有着想象力的跳脱常规之下的探索者产生好奇与关注。但是我依然在想如果对于从事艺术创作的年轻人,能有更多的社会资源给予帮助,那样的社会环境将会是什么形态,我也同样好奇着。

    对于Barbora和她的男友而言,接近bertil是一件对自我生活状态有着影响十分的事情,他们的争执其实反映的是她男友对她的困扰,即爱人与友人对于个体而言的重视程度,其实是爱的分量与自我控制的质问,其实在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中可以看见全貌,即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流动,是会因环境和境遇的变化有着不同表现的,这所呈现出来关于爱的真相有着难以启齿的复杂性与私人性,我们可以称之为美好的相恋,但依然无法否认这也是属于个体心灵深处情感的生长与显现而已,我们面对不同形态的爱的面貌,无法作出任何评判,因为在接受爱的巨大美好这一基本事实的前提是,我们必须要承受事物相反的一面,即这美好背后相应的产生痛苦与失落的可能,这是所有事物普遍应有的真相,是无法更改的事实。就像“我不爱你”这件事一样。

    越写越感到悲哀,一度发呆不想继续剖析了。

    而产生痛苦是每个人在平常生活中无力抗拒可能出现的生活中难以消灭的可能性之一,我想这也是Bertil总是容易失控和感到痛苦的无数原因之一,人们对痛苦的忍受能力与生活的真相是如此的丑陋,但是我们依然还要活着,bertil活着的方式也许是通过毒品麻木自己,或者通过伤害自己的身体进行重建在死亡与伤痛中重建生命的渴望,就像他的身体那样,不断发生变化,从消瘦到强壮,从完整到打满钢钉,从空白到涂满纹身绘画。我喜欢他的皱纹还有胡子的形状。他说吃了很多药片和毒品的自己不是真实的他,“那个人不是我”。我想真正属于他的灵魂也许是那个,有点天真幼稚,说话像个大小孩一样羞涩的,有着木匠手艺的喜欢艺术的喜欢用大写字母写信的可以学习很好喜欢帮助各种各样人的年轻人。我想bertil这个人物身上的人生性质的艺术魅力,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温度的。他的声音和说话的神情,看着他童年到高中的照片,还有他的故事,常常被这个人的奇妙感所打动想落泪,也许是他身上的苦难让人想落泪。

    在bertil看到画家第一次为他画的画时,他哭了。能够体会到他似乎从未感到如此深受一个人的重视与关注的热烈的爱,而且还是以一种如此美的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幅画意味着对他的灵魂的尊重和认可,这是潦倒混乱度过了半生从未有过的一种珍视感,这让他落泪,也让人感受到其中艺术的力量。艺术对于人而言,是一种仪式和心灵互动的情感关系,是不容简化和忽视的,它郑重其事,也因此伟大而富有深意。

    还有一处印象深刻的是他出监狱时觉得很失落,他说他对监狱又爱又恨,离开时感到不舍,在里面时又恨这里。这一处人生写意让我觉得十分震撼,因为监狱似乎对他而言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可以从中看出他与“人生”之间的关系。离开监狱他又回到没有人关心,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无所事事的状态,常常感到麻木空虚,他害怕这一切,但是在监狱中又会感到被管束监视的愤怒和压制,但是又能够因为这枷锁而暂时安静下来,过于暴躁和劳累的灵魂被迫休息却因此具有一种归属感,这看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十分讽刺。在监狱里可以看到他在学习,在稳定的工作,锻炼身体,生活变得健康,他的桌子上有很多专注的痕迹和个人性质的表达,监狱生活对他而言像是一种洗涤,让他的心灵平静下来得到修复和休息。想到这里让我觉得十分有感触,人究竟要如何活着。对于灵魂太过自由烂漫的人而言,自由也意味着另一种形式的牢笼,而不自由反倒变成一种休憩,让自由安养生息。这其实对于我而言就像是工作之于我的关系,有些复杂,但意义相同。有时候人们需要去属于自己的“监狱”呆两天,让躁动不安的灵魂喘口气。

    Barbora是一个会把鬓角头发剃掉,用花色的布做头饰的画家,她不喜欢买衣服,常常穿的十分破又混乱,但是她声音很温柔,却有时非常有性格。她在影片中十分勤奋,我喜欢看她的工作室,还有bertil的家,有着非常隐私的个人属性的物品或者色彩。她的前男友总是打她,会否定她的艺术价值,说她永远无法成为一个画家,这让我想到我前男友,带给我的伤害有着一样性质的打击。她的话画里面有着曾经因暴力伤害哭泣的自己,她在激情中活的热烈,但这些伤害的力量也破坏了自己的生活与心灵,她一直在做危险的事情,包括对自己的伤害,包括接近bertil。就像在广场中央玩球的小孩,身边都是来往的车辆。她对作为恐怖分子的bertil表达的友好与善意,让电影有着除开艺术原因与爱情原因之外的人性关怀。

    Bertil在监狱时常常给她打电话,他身边只有她。但是她那段时间没有再联系他,我想这里面有些难以言说的东西,也许是因为她男友,也许是不愿面对好友在狱中的状态。这一处能体现出人物的复杂性。但人之间的感情很容易就能建立联系,也许一封信或者一个电话就好。

    我想很多感情都是非常简单的,哪怕是爱,各种形式的爱,如果不惧怕爱背后的痛苦与黑暗的可能性,只是迎面而上,拥抱每一份善意,道德只是在哪之上的建筑,荒芜也是生命的一种体验。

    电影配乐十分好,镜头穿行交叉,有着同一时空的两种生活建立差异感的窥探性质,观赏时会不断产生好奇和对人物的投入与关心。想了解的更多他们的生活。配乐在并不起眼的同时又有着推进情绪的作用,选择上十分妥当,依然是纪录片特有的金属器乐的轰鸣与尖锐频率制造的真实与游离感。从拍摄上,对他们人生问题的挖掘并不算丰富和深刻,但是在呈现这段情感与温情的角度而言,有着电影般的设计感。

     7 ) 瘾君子就不能成为艺术吗?

    “单是默然相遇,一个灵魂就可以对另一个灵魂发生影响。”

    《歌德谈话录》里有一段讲到预感。偶尔人与人之间会产生一种奇妙的磁石般的影响力,根据遇见对象的气质产生自动吸引或抗拒力。灵魂的触角延展到身体范围之外,仅凭借意志力制造出一种特殊的气氛。神秘而飘渺的心电感应。

    就个体间的气场而言,区别于荷尔蒙刺激下的情动,恰如两股力量进入特定场域后经过相互干预形成的同步共振。源自共同事件中的回忆、天气、光线、场景或者身份均可能促成类似的神交。比如一场关于艺术品偷窃的庭审,比如两件被盗的绘画,以及监控视频中出入无人之境的小偷。艺术家与盗窃作品的瘾君子被置于正义审判的天平两端。在传统叙事中他们本应对立,本应排斥。就像《金衣女人》中玛丽亚为了家族收藏可以与母国对簿公堂,《盗走班克斯》里班克斯(Banksy)在社交媒体上把偷画商人骂得狗血淋头。但是《画家与贼》的镜头却记录下一段更微妙的人性连接。艺术家Barbora主动走向偷窃作品的小偷,询问对方是否愿意做自己的模特。她用行为驳回了周围人和场外观众探究的目光,仿佛在说:瘾君子为什么不能成为艺术?

    为英雄人物和圣人绘像可供后世膜拜,创作人民公敌亦是为了警惕民众。直接用自己的“敌人”入画则颇为罕见。即算不上有效的惩戒也未必能讨好对方寻回作品,Barbora亲手打开的潘多拉魔盒,里面射出的弓箭是要拯救还是要复仇。《画家与贼》在开篇便设置了一个悬念。从另一种角度看,或许这就是大部分人无法用逻辑理解的交感,它能在两个身份和道德位置悬殊的陌生人间识别出只有彼此才能感知的气场,建立外人难以领会的默契。

    纹身

    像所有混街头帮派和走私毒品为生的瘾君子一样,Bertil身上遍布图案繁琐的纹身。它们由玫瑰、五星、蛛网和面具组成。锁骨下方则是一串隐含威胁的短语。这种颇具侵略性的符号令人联想到罪恶、暴力和死亡等阴暗面。没有什么人会像Barbora一样对它们产生热情,在电脑上认真研究它们的含义,痴迷这些图形在肌理上呈现的艺术张力。Barbora以Bertil作为对象的创作全部与这些纹身有关。其中一件作品中Bertil的手指正探入酒杯,手背上盛开的玫瑰烈焰似融化为杯中红酒。七朵玫瑰是伤痛的印刻——Bertil破碎的家庭历史进入我们的视野。父母的离婚和亲人的流散让他的童年在动荡不安中度过,成为永远都无法追忆的爱。Bertil上中学时表现优秀,热衷帮助弱势群体。成年后却轻易就堕落成瘾君子。大起大落的经历折射出消费主义浪潮中毒品、性和暴力如何吞噬与消耗擅长逃避现实的亢奋一代。

    Barbora的男友一直质疑她选择盗窃犯作为模特的行为,这同时也成为观众的困惑。在Barbora翻阅Bertil这段青少年历史时,她延伸了这样的联想:在一种设定下Bertil成为了当下的模样,但另一种设定里他也可能成为挪威的首相。这个提问不在于纠结什么导致了Bertil的命运,而是关注Bertil的命运会有什么样的可能性?在这种思考前提下,Barbora的作品从一个新的角度诠释了Bertil的状态。白衫与黑框眼镜,成熟自持,戾气全无。Barbora不仅看到Bertil疯狂背后的卑微与脆弱,还看到了某种美的东西。但不是美化他作为边缘人群的形象,而是试图为迷失的灵魂找回“尊严”。

    电影接近尾声时, Barbora完成了与Bertil合作的最后一件作品。画中的两个人物在沙发上相互拥抱,女人的后脖颈处有一枚同心圆的纹身。当摄影镜头画面切入Barbora身后时我们才知道,这个女人其实就是Barbora自己(最初这个女人形象是Bertil前女友,但电影中期已结束关系)。一个非常巧妙的替换,一场灵魂交融与对话后的友谊升华,同时也是对抗黑暗和迷茫后与自我的和解。

    镜像

    Bertil:“当Barbora在看我的时候,她忘记了我也在看她。”

    《画家与贼》的确有两个故事要讲。一个是监狱常客,麻烦不断的黑帮分子。同时也是一个木匠零工,有个相爱的同居女友。另一个是被迫逃离柏林定居挪威的艺术家,同时拥有媒体的关注和窘迫的负债。电影多次转换叙述视角,又不停转回那个最基本的问题:不在乎谁是艺术家谁是小偷,而是关于我们如何看待别人,同时别人又如何看待我们。这两者间的落差集中了人类身上存在的所有复杂性。

    Bertil的讲述让我们得以更客观地深入Barbora的个人历史,去探索和印证我们的怀疑:为什么Barbora能够在这个偷盗事件中去接受一个损害过自己利益的人?随着Bertil的独白,电影插入了一段Barbora早期的采访,她在柏林被前男友家暴的经历随之浮出水面。她内化这种暴力的方式就是将身体的伤痛作为绘画的动力,将创作做为反抗的形式。因此在很长时间里Barbora都沉溺在畸形的虐恋中无法自拔。而她的代价不仅在于身体的伤害,更在于自信心备受打击。她没有意识到将懦弱、疲惫、逃避与所谓的创造和爱混为一谈其实是对自己的压榨与剥削。她甚至也不信任女权运动可能带来的平权。这种斯德哥尔摩症状不该被视为一种个人的失败,而是多重社会问题的缩影。原生家庭缺席、法律的漏洞、媒体的偏见、福利缩减以及保障机制失灵等所有可以想见的制度问题。

    Barbora的经历无非是Bertil人生的另一种呈现方式。Barbora对伤痛和死亡的迷恋与Bertil的瘾症和自我放纵行为如出一辙。他们都缺乏人生的规划,社恐,带有天生的自毁倾向。脱去艺术家与小偷的社会身份,他们本质上是同一类人。Barbora和Bertil就是彼此的镜像,从对方眼中照见那个残缺不全但是真实的自己。

    圣痕

    圣痕也称作圣伤。指那些在手部或头部出现的类似基督受难时留下的圆形伤口或者出血现象。圣伤令人们联想到宗教的虔诚以及对“神选”的执念。

    遭遇车祸后,Bertil的手背上留下一个明显的伤痕。情绪兴奋的Barbora立刻将这道伤疤联想为圣痕,并作为自己新的创作灵感。而电影也逐渐浮出一个伦理疑问,艺术家是否是在利用小偷身上的痛苦遭遇?Barbora或许是这段友情的开启者,但我们不应忽略Bertil的主观能动性。这段“节外生枝”出的关系实际上是无法提前规划或预知的。Barbora为Bertil的治疗奔波,购买营养品,甚至带他去庆祝圣诞节。而Bertil也向Barbora开放自己的住所和满屋的“艺术收藏”(可能是Bertil在黑市上交易得来,电影没做进一步交代),与她分享自己的感情生活。两人的关系逐渐超越了最初以绘画创作为唯一目的的事实。他们在相互了解、交流及艺术生产过程中逐渐发展出日益密切的信任,甚至成为隐瞒“非法艺术品”的共谋(Barbora看到罕见原作但是并没有追问、质询或告发Bertil)。此时艺术家早已超出了其创作者的身份,成为朋友,观察者,记录者和聆听者。这一切的基础便是Barbora与Bertil在漫长的时间中辨认出彼此标志性的伤痕,随之而来的相互扶助、鼓励则赋予两个灵魂追随对方的使命感和忠诚。随着纪录片的深入,这个信息的脉络越来越强越来越清晰可辨。此时,影片开场时Barbora的“非理性”邀请行为越发显得神秘莫测和宿命感。

    在一众2020-21年发布上映的影片中,众多佳作都在集中回应暴力抗争,种族和性别运动等社会热点,反思由于压抑与隔离导致的越来越难以沟通的成人世界。对比之下,纪录片《画家与贼》是一种不可感知的温和与低调,是身边触手可及的平民主义者。并非电影中的人物没有受到特定意识形态、社会运动和消费主义的影响,相反,他们正是家庭解体、父权制度和经济债务的受害者。作为边缘人群以及少数派,他们却以非暴力的方式展开生命与认同的课题,一方面使得这部纪录片无法抹去成长片的影子,另一方面也在触及和试探这种认同的内核是什么。

    当Bertil被问到为什么要偷画时,他说:因为它太美了。

    当Barbora被问到为什么要让小偷做模特时,她说:我看到的不是一个人,是一个灵魂,它是美的存在。

    虽然这两段话出现在毫不相干的段落,但它们就如河流中两个恒定的石块。当所有信息逐渐沉淀下来,石头就露出水面,成为潮汐涨落的指向。“美”才是Bertil与Barbora能够快速抹平过去差异,达成心电感应的重要原因。在Bertil认识Barbora之前他已经认可了她的美学观念,而Barbora在了解Bertil前就敏锐地察觉到他的独特性。在一个人承受制度性惩戒的绝望状态下,看似遥远或无用的东西,比如美,也可能让人感受到强大的心灵寄托。瘾君子也可以喜欢艺术,参与艺术并成为艺术。他的存在就是当下艺术世界一直试图囊括和拉拢的那个充满偶然、杂乱无章、内外勾连的复杂社会中的关键变量。曾经两度入狱的Bertil最终戒掉毒瘾,重新拥抱自由。加入社会再生产的劳动个体也印证了友谊之爱,灵魂之善意以及艺术之美对庞大社会系统中的普遍价值和成功论形成的解构与对抗。独立纪录片的吸引力正在于此,有些东西经过反复筛淘,它们自然会在关键地方浮出视线,而每个观众都能在各自的时刻发现它们。

    Wee Journal

     短评

    太传奇了。画家与贼,一个爱与被爱,帮助与被帮助互相切换的故事。当贼看到画家为她画的第一幅画时,哭泣了很久,第一次感觉到被爱被珍惜,冰山融化了。而当看到给他画的第二幅画的时候,却是微笑。他喜欢朋友赠送他的礼物。最后的神结尾。看完这部纪录片,开心了一整天。#HIIFF20 开心

    5分钟前
    • 张劳动
    • 推荐

    当际遇的巧合性成为艺术创作的必然,你都无暇计较失主与小偷磁力般的精神吸引,而是感叹当两个人成为主体和受体时,他们的很多可能早就被社会偷走。超出纪录片体裁,离奇又美好的心灵依附。

    9分钟前
    • HarperDie
    • 推荐

    友谊是最伟大的救赎。她不是画家,他也不是小偷,他们是人生路上两个玩童,用赤子之心洗刷彼此的阴暗。最后一个镜头太美妙了,居然让人联想到“情迷画色”~

    1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看完后两天我又重新看了一遍当事人以及其他媒体眼中的事件经过。纪录片的“真”让你相信假如爱有天意,而它的“假”也在于剔除了繁杂的细节只为了讲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17分钟前
    • 劉咳暝
    • 推荐

    圣丹斯的Creative storytelling奖,的确。。。通篇是剧情片的手法剪辑,一部部进阶,一层层解释,高潮迭起。这故事剧情片编出来会觉得太假,只因它的确是纪录片而让人信服。一位女画家两幅特别阴郁的画被两个嗑药青年从画廊偷去,不久便被抓住,画家想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偷,“因为觉得好看”。后来画家开始画这个小偷,片子是两人的友谊故事,而后发生的事充满了戏剧性。——当时看完觉得太牛B了,心情激动。可后来又无处安放。——另外,映后谈嘉宾是“小偷”,让我有点无法直视。为什么纪录片的映后谈要请片中人物呢?感觉就像是刚偷窥了某人的性爱录像,然后马上见到了真人,还要侃侃而谈。

    18分钟前
    • 力荐

    编剧不太行的时侯,纪录片就更加好看了。

    23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人跟人交好的机缘真是千奇百怪地可爱。沉迷过死亡、承受过暴力的画家,竟然能在小偷身上看到一朵赤子般的灵魂,这灵魂是单开给她看的,别人谁也触摸不到那些昏黑断片之前曾经明媚的天地。人生真的很奇妙,谁知道一条条岔路交缠,会把自己绕入怎样的状态里。画作太有感染力了,更有感染力的,是画家与模特。前半段比后半段精彩。

    28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如果你懂我的艺术,我能看见你的灵魂,那么我们就可以相爱。。2020.9.23 看过 剧情片手法拍纪录片,导演功力了得,两位主角人格很独立,片子结构精彩,镜头很稳,选题绝妙。年度最佳。

    32分钟前
    • 龟兹人
    • 力荐

    挪威的监狱看起来真的很舒适

    37分钟前
    • 叶底藏花
    • 推荐

    容错度高社会,即便吸毒,车祸残疾,几度入狱,但还是能重新开始学护理,当木工,和女校长谈恋爱,住湖景apt。

    39分钟前
    • St. grave
    • 推荐

    有关黑暗和治愈的故事,被深深打动,画家和偷画贼之间的奇妙际遇,并由此产生了美妙的艺术联结。这段特殊的关系来源于共同的创伤经历,他们都是曾被mistreat的人,因此能够为彼此舔舐伤口。Bertil在第一次看到Barbora画笔下的自己时痛哭,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被认真“看见”。终于被寻回的《天鹅颂》就像每个人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从未走远,也需要被正视和铭记,疗愈的最初总是痛苦,因为要直面最糟的自己,熬过去了就是另一番景象,最后一幕很妙,相依偎的两个人超越肉体,达到了灵魂的契合。另外还想感叹的是挪威社会制度的完备,监狱装修得像单人宿舍,有人定期心理辅导,出狱后年近四十的Bertil还是能有机会学习从头开始,还能弥补一切,好的制度应当展现出这样的容错度,这个世界才有可能渐渐向亮处走。

    40分钟前
    • uncannyblue
    • 力荐

    构思非常巧妙。画家拯救了小偷,小偷却变成了她的救赎。小偷手上的疤痕,被画家视为是耶稣受难的刀痕。在挪威当艺术家不如当罪犯过得舒服。人在江湖,不如在风景如画的监狱过得自在。挪威这地方,连小偷、毒贩子都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42分钟前
    • 澳洲文化野人
    • 力荐

    看过留脚印~

    44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 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MOIDF|一想到摄影机全程在场就感到恶心。不过小偷可太好代了!!!想起一堆北欧人渣,个个都合适

    48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2022-06-10经过剪辑的生活过于美好,甚至可以忽略某些尴尬的细节。而美好有时正是因这些被剪裁过的尴尬而决堤。生活永远会继续下去,无论发生了什么。

    52分钟前
    • 囍弗斯
    • 还行

    感觉这种事情在北欧发生就很正常,画家和贼相互了解对方,甚至交心程度要超过各自的伴侣,影片最后一幕的指向性已经非常明确了。

    54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期待值太高了,反而不觉得惊艳。一开始起得特别好,过半之后有点泄气,渐渐地就进不去故事里了。纪录片把旁枝末节剪掉,串联了一个关于友谊、关于爱的故事,但我越来越对这种剪辑感到不适,人性是复杂的,人生总有许多意外,努力把纷杂的林林总总编织成一个完整流畅、有起承转合的故事,总觉得哪里不大对劲。

    56分钟前
    • toska
    • 还行

    不知道是不是被各路好评搞得期望值太高,看完是有一点小小失望的。片子有意思在于导演的剪辑手法,完全是故事片的路子,而且非常难得是导演跟拍了当事人好几年,于是有了这么一个有些匪夷所思、但又让人有所思的故事。但是也许是离我的生活和理解太远了,我是没办法代入进这种关系中去。如果你真的觉得他们是心灵相通的密友,又很难解释小偷从入狱后就始终联系不上画家了。也许真的只有当事人心里才清楚吧。然后最后一个镜头确实很震撼。

    1小时前
    • zykmilan
    • 还行

    最后一幕有点意思。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小偷看到画家给他画的肖像时,突然暴哭。不造为啥,我比他还先哭。不造为啥,那一刻,i totally understand him. understand them.

    1小时前
    • 小是小非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