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坚毅之旅

    坚毅之旅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法国2023

    主演:内详 

    导演:尼古拉·菲利伯特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坚毅之旅 剧照 NO.1坚毅之旅 剧照 NO.2坚毅之旅 剧照 NO.3坚毅之旅 剧照 NO.4坚毅之旅 剧照 NO.5坚毅之旅 剧照 NO.6坚毅之旅 剧照 NO.16坚毅之旅 剧照 NO.17坚毅之旅 剧照 NO.18坚毅之旅 剧照 NO.19坚毅之旅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Adamant 是一个独特的日托中心:它是一个浮动结构。它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畔,欢迎患有精神障碍的成年人,为他们提供时空落脚的关怀,帮助他们恢复或保持精神状态。运行它的团队是那些试图尽其所能抵制精神病学恶化和非人化的团队之一。这部电影邀请我们登上它,与每天创造它生命的患者和护理人员会面。

     长篇影评

     1 ) 留白

    在十分困倦的状态下去看的电影。神奇的是,法语➕日语字幕的电影居然比英语➕日语字幕的电影好看懂,可能因为我是个听觉型人吧。完全听不懂的语言相反替我过滤掉了语言系统紊乱的风险。

    不得不说,这个纪录电影的拍摄风格非常地贴近,这种拍摄手法也让本就很困的我有几次没忍住打了几个哈欠🥱

    说回正题,这部纪录电影的拍摄方式没有太主观的介入,没有旁白引导,就是摄影机记录。其中有许多个空镜十分幽美,让人对巴黎心生向往。

    塞纳河上一艘不动的船アダマン号是一个漂浮在巴黎之上的异托邦,时间与空间与外面不同的方式流动。我很喜欢有几个镜头拍摄河上其他的船前进,经过アダマン号附近,而アダマン号以自己独有的样子安然停在原地,这一切都再正常不过。

    アダマン号是一个成年人精神疗养设施。在船上的人只是被纪录的对象,他们没有身份年龄姓名,只有他们自己的陈述。影片并没有告知我们谁是精神障碍者,谁医护人员,大家都在以自己的“正常”或是“异常”的方式,感知和描述着世界,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

    在镜头下大家似乎都兼有异常和正常的特质,让我想起最近大家经常说的的“精神状态很美丽”。“精神状态正常”本身就是一个很脆弱的伪命题。

    我曾经看过一个分享,是一个曾经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的女孩,她说一旦被家人放进精神病院,无论如何自证你都无法脱离医院,只有你的家属愿意认领你的时候你才能走出医院。

    她的分享结合这部电影让我觉得我们对精神正常的定义本身就是一个很值得争论的东西。天才、疯子与哲学家,为什么不能是同一个人呢。

     2 ) 20230425《坚毅之旅》

    “你最害怕什么?” “我害怕人。人们通常会制造噪声,听到噪声我会吓得躲起来。”回答问题的,是个看上去并不大的男孩,他脖子上挂了一堆挂饰,有水晶,还有阻挡磁场的磁铁,可能他相信这些可以阻挡一部分侵扰。 塞纳河上有一个名叫“坚毅”的工作坊,出出进进的除了医生,就是精神病患者,他们会画画/弹琴/聊天,计划谈话会、一起做美食、一起售卖咖啡并算账。 每天清晨,工作坊的百叶窗被一扇一扇升起,“常驻民”们在这里开启新的一天的“工作”。 “地铁上的人会以异样的眼光看我们,可能因为我们有一张扭曲的脸。”“但是这里其实只是一群脆弱的人。”一位大叔说,他站在工作坊阳台上,阳台上满是鲜花绿植,阳光与微风里,塞纳河泛起涟漪。 “我想念朋友。”一位老奶奶说。 虽然在剧场里看的昏昏欲睡,但是还是记住了一些台词。

    每个人都有病,只是正常人懂得隐藏。 希望大家都能更开心一点。

     3 ) 非封闭 非放开 也没大白,被大大低估的23年金熊

    谁都首先会知道《坚毅之旅》是拍疯人的。任何自称进步的人都不可能不关心疯人——我们社会中最软弱、最可怖、又“最暴力地”不可沟通和不可理解的少数群体形象,当然,这说的其实是上个世纪西方的事。当时关于疯人的讨论促成了精神医学的改革(从脑前额叶切除手术和电击疗法的废除,到集中收治型大精神病院的关闭——也即“去机构化”,再到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的普及),也推动了思想的进展(从精神分析经通过临床观察提出潜意识和普遍的心理结构,到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思潮对主体、权力、管制与治理术的思考,在这一语境中疯癫所代表的非理性、非融洽之自我在文学、艺术和社会领域有着的解放性的力量)

    今日中国的城市经验中,疯子或者精神病患远谈不上随处可见(和其他各种少数者一样,我们往往只“感觉”到他们似乎存在着),据说他们要么呆在家里要么呆在他们该在的地方,就像动物要么在野外要么在动物园,现在兴许还能加上商场的室内动物园。很大程度上,我们观看与疯人有关的电影,提供的正是和动物园或商场儿童消费区的动物项目相当的娱乐体验,这享乐基于“借代”:被玩的是“自然(之物)”而非真正的野兽,就像我们看到的从来不是被关在疯人院的疯子,而是被关在制度中的公民或国民。

    这是《囚》当年受追捧的原因,然而很快我们经历了2019到2022,电影的借代与日常生活之间不再留有间距,变得过于真实和绝望。再加上体系的高压、社会领域的孱弱、对少数身份认同(亚文化)的无尽分类,等等凡此种种可能已暂时耗尽或将我们推离了对疯人的想象。于是《坚毅之旅》的柏林金熊被称为黑马并不令人意外,它在北影节登陆银幕没有受到太多关注(开票1周5场只1场售罄)也不令人意外,不过重要的是,柏林这届主席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强调的“打破边界”(boundary-pushing)只是客套八股咯?

    阿德蒙号(L’Adamant)是个特别的日托中心:它是一幢漂浮的房子。建在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上,它欢迎患有精神障碍的人,并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在时空上塑造他们的照护框架,帮助他们与世界重新建立联系、重获些许动力。运营该中心的团队致力于抵抗精神病学的衰败和非人化。影片邀请我们登上这艘船,去见见那些病人和护理者以及他们创造出的日常生活。——菱形影业官网简介

    以上影片介绍写得看似平实。实际上《坚毅之旅》的“阿德蒙(坚毅)号”代表着世界范围内最激进的社会实践之一。在精神病学领域,它背后的理念既不是以日本、中国为代表的仍以拘禁型疯人院为主的传统监护模式,也不是西方(包括法国在内)关闭疯人院后致精神科的人均床位数极少的去机构化和社区照护模式。

    简单讲,它既不是动态zz,也不是全面yy。前者只是粗暴隔离只能让人病得更重,后者当然更人道——看似为小部分有特殊需求的人提供他们所需的即可,但实操中患者往往不能在他生活的社区得到及时且令人满意的援助或救治。

    阿德蒙号的理念也不是两者的折衷,而是基于“机构心理疗法”(psychothérapie institutionnelle,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怪,因为他似乎和已被公认为非人道的“机构化”相抵牾,当然这一术语也有译为“体制/建制”疗法的,但还是得搞明白其中意涵)。它强调“人在世界之中”,精神疾病的产生有社会因素,那么让患者与社会网络隔绝必然不可取,相反,只有让患者重新活在社会之中事情才可能变好。但将患者完全放任在私人空间相当于是弃绝,机构心理疗法之“机构”就承担着这样一个重建外部关系的构成性角色,提供和社会打交道的坚实网络和支持,让机构中的人“社会地”生活,甚至自己开发出比现存社会“更社会”的社会——以“自创生”的新“机构/建制”取代既定的、僵死的社会建制。这“机构”和网络也就是影片中我们会看到精神病学家、护理人员、劳动者或勤杂工、各种工作坊、艺术家和阿德蒙号及其整个空间。当然还有病人,他们有自己的主见,选择自己想做的事,也可以分担很多工作,可以召开会议或在会议上提议、发言、讨论。

    总而言之,阿德蒙什么人都有,就是没有白大褂,没人提着药和针筒,没有方隔间。这种区隔的消弭甚至体现在概念和言说层面,在这里不刻意区分病和没病(毕竟是人就会生病),哪怕一些人确实有病,在这个地方与人接触时也不会像医院里那样强调分类学意义上这个病或那个病。传统角色的消弭也是在影片中能看到的,那会让你有时分不清谁是生病的那个,但消弭不会让人看到更少,反而会看到更多,就像这一“机构”也会令投注其中的全体人员受益,而不是仅仅作为治疗和看护的场所——如果观众最终也以某种方式投注其中,我相信同样如此。
    这套实践理念有相当的历史,甚至从电影领域回溯,《坚毅之旅》的前传就是尼古拉·菲利伯特1997年的《微不足道》。当年在《微不足道》里出镜的拉博德诊所员工琳达·德齐特(Linda de Zitter)今天已成为尼古拉·菲利伯特电影制作的伙伴,她也是阿德蒙号的创始人之一。
    《微不足道》中的琳达(右)
    在柏林的琳达(左)

    拉博德诊所是什么?在英语世界中能找到最知名的文字无疑是这篇加塔利(Félix Guattari)的文章了。这位电影圈最爱哲人德勒兹最被忽视的好搭档,加塔利的正职是精神分析师和拉博德的员工,他和拉博德诊所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他的老师让·伍黑(Jean Oury)一样,在那里工作、生活直到死去。文中加塔利不仅介绍了拉博德,谈到实践中一些有意思的问题,比如病人和工作人员有没有可能打成一片,甚至医护和普通员工之间能否打成一片,还介绍了“机构疗法”这个概念和其背后的理论脉络,基本上你想知道上个世纪人们是如何通过精神病学的实践去思考差异和异质性、去构想人如何重新建立和世界的关系,完全就可以按图索骥。

    而若要将这种“打破与连结”的革新“借代”入此时此地的诸种领域或我们自己的生活,那就留待各人思索和行动了。当然,我好像更多是在讲精神病学的事而不是电影,好像要把一些海外已经熟悉的东西告诉给不熟的那边,但并不是,听听小K在颁奖礼说的吧:“是什么让一部电影成为电影,而这些由电影业、学术界设置的无形参数绝不会给这部片子一分一毫的机会。”——也就是说,谁都没好到哪里去。

    你真以为这是一部关于疯人的电影?“谁看谁知道。”

     短评

    塞纳河畔助眠白噪音,开头睡了一觉醒后发现左右都在睡,掰着大腿强行坚持着半清醒看完,几乎没有多少变化的访谈堆砌,结尾还要总结下中心思想,值得一提的是巴黎的精神病日托中心办的影迷俱乐部选片看起来也比北影节好

    9分钟前
    • Konano
    • 较差

    #Berlinale2023 3.5

    10分钟前
    • 月亮出來了
    • 推荐

    本部电影无疑展现了——或者说维护了——纪录片的一项关键品德:尽可能将画面(舞台)完全留给拍摄对象。为此,拍摄者几乎秉持着零度书写的原则,把自身的在场影响尽可能降至最低。正是如此自然主义的纪录风格予以治疗者们最为诚挚的尊重。作为福柯“疯人船”从古典时代到福利国家的某种转喻,“坚毅号”诚然展现为一个“异托邦”般的异类场所和空间尝试。尽管如此,影片最后仍然借片中人物之口,保留了一个反思性的段落:关于艺术治疗工作坊的主持问题,“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边界最终仍然在此碰壁。

    15分钟前
    • Mockingbird
    • 推荐

    从昨天看完首映,到刚刚颁奖之前,万万没想到这个电影竟然能获得最佳影片金熊奖……看的时候,前面部分还一度在打盹……聚焦真实的特殊人群,描写每个病人的精神世界,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可能就是获奖原因?记得导演后面说的一句话,没理解错的话,大意是每一个疯狂的人,都是一个物种,觉得还挺正确的。三星半给影片,半星给“金熊奖最佳影片”的头衔

    20分钟前
    • 海月小章鱼
    • 推荐

    #Berlinale #BerlinalePalast #Competition 柏林电影节第二十八部。题材很不错,但也是属于想说的太多,却都没说清楚。片中展现了太多被访者感受,这种表象确实容易得到观众带入,但是远没有提出问题后用更深入的交流来让观众思考来得深刻。群像戏展现不错,聚会带来空间上的扩充,但跳切让真实性大打折扣,而且采访非常密集,节奏非常差,最喜欢的一场戏是谈及感受后的一个侧打,有空喘口气的感觉。(提及很多作品及事件,如瓦尔达的《狮子、爱、谎言》,文德斯的《德州巴黎》,吉姆莫里森,帕梅拉库尔森和詹姆斯迪恩的死亡等)

    24分钟前
    • 较差

    #berlinale73# 如果不知道背景的话,它几乎就是一部怀斯曼式调查社会组织结构的纪录片——正如映前介绍所说,这部电影的关键就在没有一个地方直接告诉观众谁是医生谁是病人。于是我们看到一群人竭力为另一群人创造一种新的社会现实,这不恰恰就是一种元电影吗?毕竟影片开头就说了,“they are all actors without realizing.” 现实与幻想(或另一种现实)的隔阂在这里竟被神奇地拉平了。最后镜头拉远,外面是梵高曾经画过的树,产生一种奇妙的共振。大概只有这样细腻的观察力才能在此地看见诗意吧。赞美评审团,金熊实至名归。

    27分钟前
    • 海王星黎明
    • 推荐

    溫暖,真誠,這樣的片子更大的意義在它的外部,拍出來就已經贏了,很難得的體驗。全球首映,也是第一次看到有精神分析師作為主創團隊一員上臺。

    29分钟前
    • Voll-Los
    • 还行

    坚定地平视每一个人,听他们的呓语,直到变成诗。

    32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Berlinale 73rd Wettbewerb #Berlinale Palast并不理解结尾字幕的主题定调,在影片中没有感受到十分强烈的对应主题表达

    37分钟前
    • Parity
    • 还行

    湖畔上,明亮版的《囚》。

    42分钟前
    • 房NN
    • 推荐

    75/100 这个机构看起来像是由一些“怪人”组成的乌托邦,其实也无需太谈及是不是疯以及谁又正常的问题,它们显得不太重要。在众多的日托服务内容中,有在强调电影/艺术的存在与作用。菲利伯特处理素材还是有一套的,并非由一场访谈紧接着一场来填满,而重视那些停顿的时刻:房子外的树叶、光线、人物沉默的时刻...被提取出了诗意。

    44分钟前
    • Pincent
    • 推荐

    13th BJIFF@小西天 他们有音乐,有绘画,有电影,有摄影,有舞蹈,有手工,有诗歌,有文学,他们讲述着各自的创伤,他们讲述着各自的疗愈,但是他们还有永远有差异的账。他们是最作为人的存在,也是最社会适应不良的存在。他们被社会的机械的部分定义为不良,在水上坚毅地以人的姿态存在。看本片需要一些耐心,虽然摄影机就戳在一个地方拍,但是每个人讲述自己的方式构成了一种叙事方式。不过柏林把金熊给这部,我只想说柏林你还是快点别办了吧。另外需要提一嘴,你北影节外语片的译介过程到底有没有控制有没有校对,quote文德斯的德州巴黎的那一小段翻得乱七八糟的。

    46分钟前
    • 当时的月亮。
    • 还行

    天然的奇异空间:一艘从不远航又永远飘在远方的船,空镜中的城市像船外的另一个世界。近景特写已呈现一种稍显残忍的真实,于是不必再去触碰“病人”痛苦的源头(或描述痛苦),只须自由跳跃的闲谈,即使不够顺畅,音乐与绘画则给予我们另一扇理解他们的窗口。从对个体的观察转向描摹社群生态,像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合作互助中向外界输出能量。同情心被轻盈地消解,渐渐变成一种渴望。

    48分钟前
    • 熊杀
    • 推荐

    没有评判、没有审视、没有猎奇。虽然“精神病人没有家”,但我感到我回家了。(从放电影的时候看到观众玩手机的比例就能看出这部电影会有多少个一星)

    50分钟前
    • あやか
    • 力荐

    巴黎真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化艺术中心。艺术是愚公移山般的劳作(海量的时间、耐心、等待、倾听)——艺术/劳动给心灵的慰藉。

    55分钟前
    • 咯咯精
    • 还行

    “我妈妈想让我成为一个艺术家”,东亚孩子听不得这个😭

    58分钟前
    • 水管
    • 推荐

    電影似乎在以一種平等的視角看待精神病患者,但是鏡頭一直保持著距離,這一段距離,難免讓我覺得傲慢了,也注定了挖掘不出真正動人的故事。看的過程中,忍不住問自己,這個完成度,真的不是粗剪版麼?素材太散,節奏太差,給人一種缺少靈魂的感覺,片尾字幕的昇華相當生硬,至於金熊獎更是無法理解了。#BJIFF2023#

    59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较差

    这个片子和国人有壁。全片都是精神障碍者的“胡言乱语”,片中人在诉说自己的痛楚。看完的第一感觉却是精神病患活在法国也是中彩票了,片中这处避风港,有绘画、音乐、各种工作坊,有自治体系,有自办电影节,放八部半、日以继夜、橄榄树下的情人!与之相比,国内精神障碍群体的生存要艰难太多太多!#BJIFF2023/07

    1小时前
    • 某位
    • 还行

    从《所有的美丽与血泪》到《坚毅之旅》,纪录片频频摘得最高荣誉,既说明电影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本就并不兼容,但事实上也反映出这个时代西方社会的种种价值体系正在经历全面洗牌。无论是欧美还是第三世界国家,已经不再像过去二三十年有那种博采众长、具备极强的世界性表达了。艺术创作的文化壁垒越来越森严,互相之间存在孤立和隔膜,是当今人类社会的境况。

    1小时前
    • 姓曾的拉扎罗
    • 还行

    B-. 对精神病患者的展示,总是让人难以忽视影像与对象的权力关系和其中的伦理困境,但这种“不适”,客观上也迫使观众反思所谓“正常”的标准:艺术和精神病的根源都是个体的异质性,那怎样的“不正常“才能被人接受?电影花了几乎所有篇幅去完善这第一问,而在最后十分钟才试探性地扔出更刁钻的第二问:在感性层面,精神病患者都是内在的艺术家,但在现实层面,他们是否能够承担管理者的角色?社会失能的标准又如何判定?诗意的共性当然很好,但这个更锐利也更无解的附加题,或许是更有意义的。2023.4.25 BJIFF 资料馆

    1小时前
    • 双晚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