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血战钢锯岭

    血战钢锯岭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其它2016

    主演:安德鲁·加菲尔德,萨姆·沃辛顿,文斯·沃恩,雨果·维文,卢克·布雷西,泰莉莎·帕尔墨,瑞切尔·格里菲斯,内森奈尔·布佐里克,理查德·劳斯伯格,马特·纳夫莱,费拉斯·迪拉尼,瑞安·柯尔,卢克·佩格勒 

    导演:梅尔·吉布森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关于我妈的一切

    • HD中字

      大逃亡1963

    • 正片

      浴血狙击

    • 更新HD

      半条棉被

    • HD中字

      勇士连

    • 更新HD

      那一天的管风琴

    • 更新HD

      大捷

    • HD中字

      苍狼之特战突击

     剧照

    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2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3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4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5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6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6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7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8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9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作为邪恶轴心重要成员的日本,其嚣张态势已成强弩之末。是年,决定战局走向的冲绳岛战役拉开序幕,成千上万斗志昂扬的美国大兵被派往冲绳,等待他们的则是敌军重兵防守、凶险异常的钢锯岭。在这群人中间,却有一个不愿拿起武器的军医。他名叫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鲁·加菲尔德 Andrew Garfield 饰),来自美国的弗吉尼亚。太平洋爆发之际,瘦弱的戴斯蒙德志愿成为救死扶伤的军医而应征入伍。可因童年和家庭的原因,他始终不愿拿起枪支操练,为此宁愿背上拒服兵役的罪名被送上军事法庭。几经周折,戴斯蒙德最终和战友来到了钢锯岭。枪林弹雨,转瞬之间无数人应声倒地。在信仰和信念的支持下,戴斯蒙德仅凭一己之力拯救了数十条濒死的生命……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长篇影评

     1 ) 我们想活成多斯,却不小心成了比利林恩

    前后脚看过这两部电影的人,心里难免会拿它俩做比较。坊间还有八卦,说《比利·林恩》的制片人看过《血战钢锯岭》以后,果断决定提前上映。我想,传这则八卦的人,心里给这两部电影的打分,一定是厚此薄彼的了。

    也难怪,两部电影都讲了美军在海外作战中的故事:《血战钢锯岭》发生在二战期间美日之间的冲绳战役,来自一则真人真事;《比利·林恩》则根据美国作家本·方汀2012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讲了几位美军在伊拉克战地归来后的故事。两部电影都传达了某种反战,或说是反思战争的理念。

    按说,我并不怎么喜欢看战争片儿,《拯救大兵雷恩》、《拆弹部队》,这样的电影我几乎每看一次都睡过去一次。可能浓浓的雄性荷尔蒙让我觉得无趣,非要有一点儿什么超越战争本身的东西,那些是非不明的,才令我着迷。

    这两部电影恰好如此。

    但是我想,大部分人应该会喜欢《血战钢锯岭》更多一些,因为它更热血、更阳刚、更励志,是啊,它还谈到了信仰,不是吗?

    还有什么比一个真实的、靠信仰而活、最后还赢得漂亮的故事,更能在这个叫人迷茫的时代,给人鸡血?

    据说,这是第一次,电影非但没有夸张,反而拍得比真实情况打折处理收敛低调。历史上的主人公多斯(Desmond Doss)比电影里演得还要神。

    多斯因为宗教信仰(以及童年阴影),长大以后坚决不碰枪。但是二战爆发,日本入侵珍珠港事件以后,他像其他爱国热血青年一样,也积极要求入伍,保家卫国。但,你一个当兵的不拿枪,算怎么回事?然而他愣是冒着违反军纪、被战友孤立(因为你不拿枪上战场到时候还能不能掩护战友还是添乱呢?),以及送上军事法庭的风险,死不碰枪。最后,他成了历史上第一个“良心拒服兵役者”(conscientious objector),就是上战场不拿武器只救人的士兵。其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已经有一位叫阿尔文·约克的人也这么干过,但最后他中途放弃了。后来,越战时,也有两位士兵效仿,但都在战场上挂了。只有多斯,活着回来,还活到了天年。

    电影里那个悬在钢锯岭400多英尺悬崖峭壁上的网绳,现实中,其实是多斯和战友一起挂上去的。美军攻上悬崖,其实也并没有如电影里那样站稳过脚跟,而是一上去就被日本人击溃了。然后,就开始影片中那一段“神迹”——多斯没有跟着大家一起退走,而是独自留下来,在距离日军阵营只有不到十米的地方,在死人堆里翻找幸存的伤员,给他们包扎、打吗啡、输血,再来来回回一趟趟拖走一个个伤员,把他们送下悬崖。

    最不可思议,他在枪林弹雨里忙活了十几个小时,竟然毫发无损。事后,还有自称狙击手的日本俘虏回忆,在钢锯岭见过这个不怕死的医护兵,但每次冲他开枪,子弹都卡壳(真的有上帝在保佑这个“傻瓜”吗?因为他真诚祈祷了?)。

    他一共救了75个人,据称,这也是因为混乱,没有认真清点,谦虚处理报出的数字。

    在电影结尾处,多斯因为一脚踢开一个手榴弹,手榴弹在空中爆炸,炸伤了他的腿。真实情况是,他原地等了5个小时,才有担架来把他抬走。但是没走几步,多斯发现有伤员比他严重,于是他爬下来,把担架让了出去,自己走下去,这时他又被狙击手打中胳膊,再次负伤。

    电影结尾处,加入了对真实的多斯以及他战友的访谈记录片段。里面有一位提到这样一句话:“信仰,它不是简简单单的,它就是你自己。”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不能理解和体会宗教信仰的力量,但是,这句话一定不止打动到我了。其实整部电影,哪里是在谈战争,分明是在讲一个少年,如何执着地相信一个简单的事,并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少年派、阿甘……这样的故事,永远动人。

    这可能也是很多人看完《血战钢锯岭》以后,会不那么喜欢《比利·林恩》了。因为,我们极难成为多斯,极难成为一个那样简单而执着甚至冒着二乎劲的人;而我们更多情况下是比利·林恩,左思右想、瞻前顾后——想对着心爱的女人说差点为了你停止流浪。然后对方一句:你说什么,你是英雄,你要回战场啊。只能惨淡地假笑一声:当然,我开玩笑的。

    为了一份虚幻的荣耀,宁可被世界绑架。

    李安,解读人性的大师,深深钻入了我们这些凡俗人士的灵魂。我们在他120帧/4k/3d的镜头后面,就像蹲在比利·林恩肩头的一只苍蝇,清晰地看到他经历的一切,感受到的何尝又不是我们每个人的悲哀。在简单而执着,和拧巴而纠结中,我们当然向往前者,却不由自主成了后者。

    看《血战钢锯岭》的时候,不知为什么我总是想起读《罗马人的故事》,里面讲到第二次布匿战争时,29岁的汉尼拔率领迦太基大象军团,翻过冰封的阿尔卑斯山,像神鬼一样,突然出现在罗马人面前的样子。为了鼓舞在严寒与饥饿中濒临崩溃的士兵,汉尼拔说了这样一段著名的话。这段话太有名了,以至于2000年后拿破仑攻打意大利时,也站在阿尔卑斯山的山顶,对着士兵说了同样一番话:

    “那儿就是意大利。只要我们进入意大利,就意味着我们站在了罗马的城门前。接下来,我们走的都是下坡路。下了阿尔卑斯山,我们只需进行一两次战斗,意大利就会投降。我们将是意大利的新主人。”

    汉尼拔和拿破仑最终都失败了。可是,他们至少曾经赢过。而我们大多数人,既不敢输,也不敢赢。我们更多时候处于重返战场前的中场休息,进退维谷。

    只希望,不会活成卡夫卡笔下的这种人生:

    ”大多数人其实根本不是在生活,他们就像珊瑚附在大礁石上那样,只是附在生活上,而且这些人比那些原始生物还可怜得多。他们没有能抵御波涛的坚固的岩石,他们也没有自己的石灰质外壳。他们只分泌腐蚀性的黏液,使自己更加软弱、更加孤独,因为这种黏液把他们和其他人完全隔离开来。”

    不要。

     2 ) 逆境下的信仰

    信仰是人精神意义上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我们平衡物欲的工具。大多数人选择的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更容易生存下来的信仰。而如果选择偏离主流的信仰,我们为了捍卫信仰所付出的努力就注定要比其他人更多一些,这条路也会坎坷崎岖。

    看完Hacksaw Ridge我想起爸妈以前总叮嘱我的一句话:人不能太怪。虽然多年来一直被这么警告着,我还是选择做了一个怪人:内心深处,比起来自社会的评判标准,我更相信通过自我审视得出来的一套理论。我想,如果不是冒着枪林弹雨救了几十条人命,成为人人景仰的英雄,Desmond Doss在他人的眼里也一样只是个普通的怪人:身为一个军人宁愿蹲监狱也不肯拿枪。不了解他的人只会简单地把这个信仰误解为懦夫行为。

    每个人不同的经历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们不同的信仰,各种各样的信仰又让我们成为了不同的人。Desmond小时候打架用砖头砸晕自己兄弟后仿佛接受神谕一般正好看到了墙上的十诫之一:不可杀人。长大后他对醉酒施暴的父亲举枪,虽未按下扳机,但也感受到自己戾气的可怕。这些经历让他坚定了从此绝不碰枪的信仰。经历的不同多少让我们成为彼此眼中的怪人。

    Desmond严格执行自己不杀人的原则,到底要的是什么,也许他自己也无法说出个究竟。是反对暴力吗?不尽然。你也许会注意到:其实Desmond并不反对战争,并不反对他人杀人。他上战场做医疗兵虽是救人性命,但实质上也是为杀人的人服务。有段情节更能说明这点,在救援负伤的中士时,Desmond用一块布拖着中士,一边自己在前飞奔带他撤离战场,一边让他开枪射杀追上来的日本人。这有点“救命我来,杀人你去”的态度。可见他理解战争的意义,并不绝对反对杀戮。他只是自己下不了手,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信仰。

    说起来有趣,信仰似乎并不是理性的,有时候也没有逻辑,但正是这种不完全理性让信仰成为了我们自由意志的证明。很多时候我们坚持信仰的理由太脆弱,只是刚好够说服自己一个人而已。所以Desmond并没有成为向世界宣扬非暴力的圣人,也并不去阻止他人杀戮。“不杀”只是他给自己一个人定下的原则而已(同时也是他作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的教条,但并不矛盾)。这些信念让我们成为了和别人不同的人,也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随着社会既定程序运行的一个零件。

    我们身在社会中,特别是影片中战场这样极端的环境,为了服从秩序,个人的信仰就变得难以捍卫。社会对每个人的行为有预设的期待,军营更是需要绝对服从的地方。过于纵容每个人按照自己的信仰各行其是必然导致社会运行的低效,这个道理谁都懂,不过多讨论。

    但我仍相信社会既需要秩序,也需要自由和包容。我们宁愿看到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却稍显离经叛道的信仰被温柔以待,而不是每个人都道貌岸然地标榜一致的道德标准,内心深处却各怀鬼胎。我也可以预料到会有一堆热血军事宅会在评论区大喊:打仗就是要冷血,纵容圣母婊大家都玩完。Desmond的不朽事迹就是给这些绝对化的论断一个响亮的耳光。他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偏离主流的个人信仰,仍然可以通过执行者的诚意和努力被主流社会认可。因为这种个人信仰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为了更多人的福祉以及最终的和平。

    因此影片也在时刻地提醒我们不要忘了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作为战争片,Hacksaw Ridge所展现的战场上宛如地狱般的残酷气氛和以往战争片所渲染的紧张刺激感是风格迥异的。我相信这种写实的表现手法就是为了告诉我们:战场不是一个为了展现英雄主义而存在的有趣的地方,我们只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用战争手段来捍卫和平。正因为善良的人们秉持着这样的信念走上战场,Desmond的不杀信念才能在夹缝中最终生存下来,也让他最终有证明自己的机会。

    但是坚持自己的信仰从来都不是那么可以乐观的事。影片在表现个人信仰与集体秩序的矛盾方面还是显得有些理想化。其中两个细节我个人就觉得有点过。一段是全连士兵花十分钟时间等Desmond做完周六祈祷再发动进攻。一段是在战局紧张之际Desmond却坚持让人帮他取回掉落的圣经。这两个情节固然体现了Desmond重新赢得了他人的尊重甚至反过来动摇了集体的价值观,但从实际情况来说,如果真这么做,也许会影响战局或危急他人生命。所以我觉得这两点在战争中并不是可以向个人信仰妥协的部分。而另一点比较可悲的是,前半部分Desmond可以幸免军事法庭的裁决,其实一部分也是靠了老爸老战友的关系。现实比理想还是要残酷太多,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并不会给偏离主流的个人信仰太多生存空间。我们应该意识到,比起Desmond,有更多人在维护自己信仰的战斗中最终消亡或者屈服,并没有熬到那个让自己来得及发声的时刻。

    因此作为少数闪现了信仰光辉的个例,Desmond的故事更值得为人传颂。这样的壮举需要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对Desmond来说,信仰和纪律的斗争就已经够激烈了,生命只能远远地排在后面。所以当上尉问他你能为这场战争做什么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我已经准备好了献出生命。上尉告诉他:你的命没法帮我们打赢这场战争。 但我想说:他救回来的那些命可以。

     3 ) 愿你不带刀枪,手刃人生

    你可能无法想象,一个说话直接,在电影院和女生讨论动脉静脉医学问题的男生怎么能交到女朋友。
    你可能无法想象,一个满腔热血,愿意上战场的士兵怎么能不愿意带武器;
    你可能无法想象,血肉纷飞的战场,一个人如何不带武器还可生还,并且救出了75个人。

    也许只是因为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世间才有了传奇。
    而道斯是这传奇当中的传奇,英雄当中的英雄。

    信仰就是一切。

    有人信生死轮回,有人信善恶想报,有人信神明,有人信这世间并无神明,有人无肉不欢,有人单纯食素。基督、佛教、道教,还有数不清的各教派林立。

    信仰有时候过于执着而显得万分吓人,比如恐怖主义盛行的伊斯兰国家。
    信仰有时候又因非常笃定而赐予人生力量,像一道光让平凡人心中光明。
    信仰有时候以单纯、善的一面出现,有时候又流露出其复杂、恶的一面。

    可终究信仰无实体,无好坏正邪之分。
    好坏正邪仍旧取决于其背后——人的个体、个人意志。

    信仰更多时候是人内心的映射。
    大家信的内容一样的时候,彼此是兄弟姐妹,好说话。
    一旦信仰的少数派融入另外的大多数时,世界就分裂了。多斯是其中的一个。

    他信上帝所说的不要杀戮,指的是不要杀戮任何人,不要拿枪。
    他信不吃肉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吃,包括战场上可能是最后晚餐的肉罐头。

    他对自己所信的没有半点含糊,半点退让。
    他十分诚恳,十分坦然。
    他万分忠于自己的内心。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害怕什么;知道自己的勇气在哪里,力量应该用在哪里。
    这已是让许多人望尘莫及。因为趋利避害几乎是所有动物包含人类的本能。
    拿个枪装装样子就能留在自己想留下的团队中,并且避免一场可能被监禁的军事审判,若换成另外之人,十之八九会屈从于群体的力量。

    传播学上有个非常著名的理论是“沉默的螺旋”:
    “大多数的个人都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我觉得道斯非常幸福,他打破了这个螺旋,他对于这份孤立毫不胆怯,他坚持了自己的态度和信念。
    并且证明了自己的勇气、力量和荣耀。
    再一次让我们向少数人的信仰、自由的意志予以致敬。
    无论在哪一个时代,这样的人都万分难得。

    更何况战争的残酷没有最高级只有比较级。
    导演梅尔·吉布森真正得展现了这一点。随时可能的爆头、血肉飞溅、子弹说打穿就打穿,两条腿说不见就不见。战场上没有同情、怜悯,只有硝烟、子弹、你死我活;包括医疗兵也是在与死神争夺时间。人活着有几十年,可死亡一秒钟就够了。

    每一个新兵初上战场都意气风发,但经历一次真枪实弹的战斗下来满脸都是活见鬼的惨白,毕竟拿卡车装的战友的尸体、和死神擦肩而过的惊惶,战争残酷所带来的颤栗,并不是语言所可描述,也不是下了战场就能平复。战场的真实,梅尔·吉布森没有半点掩饰,那些天天转发攻打钓鱼岛的网友们真应该好好看看,这样的战场他们愿不愿意去。

    道斯又一次成为了那个例外,在大家都后撤的时候,他一个人留在了钢锯岭上拖拽与救治伤员,如同带了外挂一般无所顾忌地穿梭在死神周围,心中只有一个信念“one more”再多救一个。就这样,他从钢锯岭上救下来了75个士兵。

    另所有人瞠目结舌。所有人刮目相待。所有人仿佛一夜之间找到了信仰。
    因为他做到了换了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做到的事情,一个无法复刻的壮举。

    道斯何其执着,又何其幸运。

    其实不论是否身在战场,还是职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社会法则一直都是残酷的。优胜劣汰、剩者为王。
    战争片军人不易,职场片白领不易,古装片宫斗不易。
    而在这不易的人生当中保留一颗初心尤为难得。
    总有那么多的过来人有那么多的经验要传授,做好实习生要帮老板多拿外卖,上交工作成果要小心同事领导抢占功劳,要站好队要排除异己……似乎潜规则就是职场的一切。

    以后再有人给你传输任何人生的所谓正确理论的时候,想想道斯,然后别管他们怎么说,做好自己就好。
    人生只要有那么一份坚持,过得总归不会太差。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4 ) 他打赢了一场救人的战争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当奥巴马历史性地访问广岛,安倍晋三前往珍珠港,二战遗留的历史和道德问题,一步步走向了最后的和解。近几年事关二战的佳片,也开始远离正面战场和著名战役,转而另辟蹊径,像讲述坦克小队作战的《狂怒》,集中营特遣队的《索尔之子》,还有诺兰新片《敦刻尔克》。 以此来看,《血战钢锯岭》选择冲绳岛战役,不仅老派,看上去还有点过时。

    但我必须说,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正的二战电影了。 打仗当然要杀人。这部电影却讲一个拒绝拿枪的美国大兵。他投入战场,只为了救人。这是死伤近两亿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戴斯蒙德·道斯一个人的战争。 影片在结构上跟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很像。前半段除了世俗生活,还充斥着操练新兵的粗口,体罚,争辩和审讯。后半段就是血腥无比,残肢断臂乱飞的地狱模式战场。

    前后两段,影像风格差异极大,完全是两个世界。你在前半段越觉得老套,老面孔,老生常谈,甚至感觉有点难以忍受。那么,你在后半段遭遇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就会越大——自己都要跟自己打起来了。 《血战钢锯岭》的故事是这样的:戴斯蒙德和哥哥,还有父母生活在一个美国小城。虽然当时已经是战时状态,但满目的阳光明媚,春暖花开。如果不去战场,戴斯蒙德可以自由恋爱,打一份安稳工,像一个遵纪守法好公民那样,过着舒心的小日子。

    但战争毕竟爆发了。 所有年轻人都想为国捐躯,戴斯蒙德也不例外。不过,因为小时候差点失手打死哥哥,还有对酗酒的家暴父亲忍无可忍,身为虔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的他,愿意上战场却拒绝拿枪——也就是公然违抗兵役制度。

    钢锯岭的历史照片

    如果没有前半段的耐心铺垫,《血战钢锯岭》的故事恐怕与神无关,而是与精神病有关。戴斯蒙德会更像一个在战场上吓得不敢拿枪冲锋的懦夫,一个被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击溃的疯狂新兵。哪怕改成120帧的心理活动,也难以颠覆观众的战争观。

    前半段还讲述了戴斯蒙德喜欢爬山。他无意中救下了一名陌生人的生命,他直通通地跟姑娘示好求爱……看似俗套无比的陈词滥调,却给后半段流尽鲜血的战场增加了深厚的合理性。他充沛的体力,他牢固的信念,还有他执念的性格。这些东西,在爬上了钢锯岭后,缺一不可。

    还有一名父亲遭受的战争创伤,它也深深伤害到了家人孩子。戴斯蒙德跳进了战争,却希望母亲和孩子能不再哭泣,摆脱该死的噩梦循环。 光有动机上的合情,剧作上的合理,影像上的默契,依然解释不了大多数人对《血战钢锯岭》的本能质疑。上战场不杀人,这怜悯同情心,比圣母还白左了,开什么国际玩笑。 这个时候,如果没有真人真事加持,《血战钢锯岭》是根本站不住脚的。结果,《血战钢锯岭》还真有人物原型。这下观众就能明白顿悟:英雄来自普通人,而平凡人也能焕发出神样的人格光辉。 这部反战电影,比以前的反战还反战。

    它根本是把钢锯岭的战场,当做了《圣经》里的一则故事来讲述。戴斯蒙德目睹杀人,却拒绝自己拿枪杀人。戴斯蒙德不仅救自己人,连日本兵也救。这确实是万中无一的案例啊,比超级英雄电影的主角光环还BUG。 同样关于救人的《萨利机长》,后来者很难用冷冰冰的机器和数据,去模拟正常人在一架飞机上的心理反应。人们都明白,踏上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然而,当你发现自己生命岌岌可危,那么,是个人都会打心眼里呼喊一个救世主。没有呼喊的,绝对是因为来不及。 好在救世主并不远,他也是一个人类。 戴斯蒙德连救75人当然伟大,但他也是一具血肉之躯,会中弹负伤,退下火线。 战争把好端端的人类,变成面孔狰狞的非人。和平时代的人们也接受这样的世界观:容许自己的身心意识彻底转变,去赞美战斗英雄,去宣扬辉煌战果。戴斯蒙德则把战争与和平都放在了一个脑容世界里头:他在和平时代救人不杀人,他在战场上也是救人不杀人。 《血战钢锯岭》的出现,并不是一蹴而就。马力克《细细的红线》,士兵神游于战场。他们参与着战场杀戮,也对战争本质存疑。他们身在现场,却神游于另一个世界。伊斯特伍德借《父辈的旗帜》镜像版的《硫磺岛来信》,成功把日本敌人当做了人来看待,而不再是面目凶暴语言不通的魔鬼化身。 《血战钢锯岭》更深远的一层意义,是针对已经杀了太多人的战争。如果战场双方都是会疼痛,会流血,会呼叫的生命。那战争的存在意义,就等于摧毁人类生命。那些子弹和炮弹打中人体的惨象,预示着每一秒钟都在死人。 那不是数字。那是生命。

    戴斯蒙德授勋

    杀一个人与杀几十万人,都是杀人。但救一个人,可能救下了一个家庭的希望,还有无数家庭背后连接的美丽新世界。所以,即便我不太相信,戴斯蒙德一个人把钢锯岭拖到了胜利。但我相信,他用不要命的精神信念和实际行动,赢下了自己的战争。【请勿转载。 刊于 《第一财经日报》】 参考: 维基百科上的Desmond Doss 和它一样厉害的战争片,还有这些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5 ) 战争,你的名字不应该叫做煽情

    对于本片,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一样?乘兴而来,失望而去。
    在观影之前,我被豆瓣热评前几的评论给煽动得激情澎湃:以为是多么了不得的战争片,多么划时代的巨作。
    但真正看完以后,会发现本片也就是非常工整的战争英雄歌颂片而已。没有思考,也没有涉及到什么伟大的意义之类的。唯一能够感到的,是创作者无处不在的宣讲心态和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不能说这么做不对、不好,但一部影片能够让人看到的只是这个层面,只会让人觉得单调。
    还有,本片的道德绑架甚是厉害:从片头的真人真事,到影评里一片的称颂声,仿佛只要是说个“不好”,提个“不同意见”,就会惹来道德质疑。但影片是影片,人物是人物,这是两码事,好吗?就好比谁拍了雷锋的电影,大家被要求冲着雷锋叔叔的面子不能批评电影本身,这不是很奇怪的事嘛?
    拍的好,虚构的故事也会振聋发聩;拍得不好,真实的故事也会显得矫揉造作。我觉得本片并没有那么好,反正从电影质量本身来看,我觉得这部电影很一般——导演用力过猛,但效果却so so而已。
    因为本片的煽情是很刻意的,很容易让人察觉导演的意图(导演:各位,我要煽情了哟,请备好纸巾哦),因此不会让人很投入(反正最后男主天梯降落那段的处理,我是觉得太over了)。相比而言,颇有种冯小刚导演的fu,剧情不足,音乐来补,那气场高大上的,让人都恨不得起立敬礼才好。
    虽然男主的故事是源自于真实事件,但我总觉得片子还少了一些深度的思考和反思,通篇不仅常常给人“主角开挂”和“主角光环死不了”的戏剧夸张感,更重要的是,它缺少创作者对整个故事的独立思考,仿佛只要是男主角原型说什么,影片就照本宣科拍什么,以为这样就是万事大吉了。但其实这是最大的偷懒。
    我很想知道真实的故事中,到底还有多少细节,男主的内心还有多少的挣扎,周围反对者的观点到底是怎样?(你以为上战场不开枪这种事可以推广到整个部队吗?)
    整体而言,我觉得影片剖析的还远远不够。除了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和男主万年不变的圣母脸外,我看不到任何直击内心的东西。
    或许,你可以说信仰可以让人如此纯粹,但,影片更多的是简单塑造了一个平面的楷模,而非一个立体的英雄。至少,在我看来他的各种行为虽然发生了,但仅仅只是个案,对于整个战争而言,并不具有什么太重要的意义(在他后面还有效仿者吗?)。
    说白了,本片也就是美国的“主旋律”样板戏而已,that's it。

     6 ) 可惜了故事

    看完后其实一直挺惋惜的,好好的故事为啥就不够劲呢?想了一天,大概明白了:也许这部电影并没有想做成与《拯救大兵瑞恩》一样的人文层次,甚至也没想做到《勇敢的心》的层面。光从电影名就能推断出一二了。上述两部,再加上《战马》《爱国者》,没有一个是直接体现战争,而这部电影则干脆以阵地或战役名命名。也许,它是想参考《硫磺岛家书》,但还是从电影名上看,“家书”一下子让硫磺岛战役有了厚重的人文依托,不仅是一场惨烈的战役而已---每个士兵不是简单的杀人机器,一封封家书让士兵回归了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钢锯岭》则不仅没有以Doss命名,更连“家书”都没有,中文译名更直白《血战钢锯岭》---这本身就是在强调或突出这部电影的精髓乃在于描绘战场的惨烈了,就直接扔掉了人文深度的可能。而看影片短评里观众的话---“热血”、“燃”等👴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如果仅仅突出战场的惨烈,那跟游戏、跟血浆片又有多大区别呢?所以Doss的故事必不可少,这是全片唯一的人文基础。所以电影花了一个小时描述其参军前的生活,其中又有一半在描述他如何追到妻子。这个手笔之明显,只要受过小学语文的训练都能看出来:前半部的美好对比后半部的惨烈。但这电影也就止步于此了。

    这本来是一个好故事。即便从宗教出发,这个故事能比《阿米什人》更能震撼心灵;从战争出发,也能比《拯救大兵瑞恩》更能引发更深刻的思索;从剧情或传记出发,也能比虚构人物的《阿甘正传》更能有力度。可惜这个电影的重点放错了地方,决定了它只能作为众多战争电影中还算不错的一个了。

    《拯救大兵瑞恩》之所以能引发思考,不在于其开头近半小时的惨烈,而在于小队各人的观点和经历;而这些又都牢牢地浓缩在了米勒上尉临终前对瑞恩的叮嘱中:“Earn this…”。《战马》能赚足眼泪,也不是因为其刻画的一战战场的阴云,或跟美如画的田园生活的对比,但这些却铺垫出了主人公男孩和马各自经历种种后、相遇时刻“Where you been…”感情的迸发。

    如果以Doss战场营救的故事为重点,达到真实主人公本身的故事带来的张力和思考点,那么这部电影有些地方可以砍去:比如战场最后日军军官的自杀、Doss如何追到妻子。那么空出来的时间则该用来讲述Doss的理念是如何形成的。电影中Doss的抉择太突兀、太单薄了,基于目前的剧本估计连汤姆汉克斯来演也会无能为力,更何况是个小生呢?一脸傻笑总让人觉得Doss可能就是个“二杆子”。但即便真像阿甘一样是个“二竿子”也需要各种铺垫交代清楚啊,更何况Doss并非一根筋的无脑男呢?所以不论Doss的信念来自信仰还是性格,都应该好好交待的。从电影来看,Doss信念的养成是两个阶段:首先是儿时打架差点把兄弟打死,“不可杀人”的信仰影响凸显出来,长大后在父母冲突中差点开枪打死父亲,则进一步促进了“不可杀人”的信仰特化为坚决不再碰枪。先不论这两个故事是否是体现其信念形成的最佳例子,但就电影现在的安排顺序上就没达到效果---它不应该被分段讲述,而应一气呵成,这样才会使Doss在新兵训练中坚决不持枪、乃至被软硬兼施地逼走都不走显得合理,也才能使影片这第一个高潮达到其应有的力度。可惜因着电影拆开讲Doss理念的形成的策略,就使得新兵训练这第一个高潮必须得增加虚构被延误婚礼、父亲找关系闯法庭说情的佐料才呈现出冲突效果。拆开后讲差点枪杀父亲稀释了这第一高潮的根基,后者添加虚构情节则消解了Doss理念坚持的可贵性。

    结构上失误的另一点则是战场描绘与Doss救人的失衡。应该后者是重点,前者是舞台。战场喧宾夺主,造成了Doss救人没有达到还有的震撼,以至于很多观众第一印象是这不可能,“开挂”似的。实际上不管剧本如何写,既然这个事情是真实发生的,我们认真一想就能体会到一点Doss的不容易:且不说枪林弹雨下穿梭战场能活下来是个奇迹,一个一直吃素的“玉米秆”如何能连夜救下七八十个比他粗壮的战友呢?光累也得累死啊,这肯定是靠信念才能达成;这一点没有合适的铺垫,光几个“one more”祷告的镜头,实在乏力。

    另外一个冲突点则是在你死我活的战斗中Doss不持枪的信念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挣扎?这一点影片仅仅以一个噩梦和几乎是突然成为好友的大个儿的死来表达,实在太过肤浅了。

    唉,总而言之,从整体布局结构到细节运用,各需要的元素有陈列而无没起倒“化学反应”,有对比却无效果,有顺序却欠缺逻辑。

     短评

    有个印象很深的片段,首战第一晚他与战友两人坐在战壕里,战友开了一个罐头问他怎么不吃。满脸黑漆漆战灰的道斯笑着摆了摆手说:我不吃肉。多么可敬的人啊,他的信仰无法改变战争,而战争却拿他看似最普通的信仰也无可奈何。

    6分钟前
    • littledepp
    • 力荐

    特别老派的热血直男片,甚至觉得叙事目的性强烈到有些直白。然而,就是好看。前半部分就是压制观众情绪,后面的战争就是帮主角和观者释放,去证明主角。战争场面太硬了,血腥可怕,看到紧张,如炼狱一般。我认同他的那些信仰?胡开尔啊!真正让人激动的,还是见证普通人创造的奇迹,因为这是真的。

    1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以我有限的观影经验,优秀的战争片不会美化战场,不会粉饰死亡,不会矮化敌人,不会无视常识,最重要的,不会宣扬战争。这个片子基本都做到了。

    15分钟前
    • 咸菜帮老大
    • 推荐

    这部片子最牛逼的,把钢锯岭拍成了寂静岭,把鬼子拍成了鬼。第一次被一部战争片的恐怖场面吓到,感同身受于士兵的恐惧。

    17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这部电影工整的格局,宏大的场面和充沛的感情都足以让人重拾久违的心潮澎湃,尤其是战争题材才能带来的那种感动。宝刀不老的梅尔.吉普森用这份“老派”的扎实再次诠释了“勇敢的心”:真正的勇敢并非骁勇善战,而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忘初心,坚守信仰,并秉持自己始终不会放弃的那份纯粹。

    22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每个人的信仰都值得尊重,这就是最真实的我们” 我操,好久没看到如此热血经典范儿的电影了!复古老派,却看得老泪纵横。继上一部导演作品《启示》后,阔别十年的梅尔·吉布森依然出手不凡!恍惚在看2016的《地心引力》《勇敢的心》《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短评也得老干部一点

    2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打仗真不需要120帧

    29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3.5 前半小时和爱情戏俗得发指,从入伍开始才走上正轨,上战场就很好看了,虽然时不时出现的槽点还是会让人出戏,但最后成功被煽到。Bromance基友的存在感和感人程度抵十个女主告诉我不是一个人。对加菲的印象也大有改观。

    3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无需多做评价,最好的评价就是开篇的字幕——a true story

    32分钟前
    • 梦羽灵泉
    • 力荐

    真实故事非常值得尊敬,但是这种满屏飞肠子的宗教狂热/主旋律的抗日神片风格实在不能认同。槽点多到数不过来,加菲主角光环大到可以徒手接手榴弹,队友捡回来的圣经可以直接穿越成入党申请书,日军智商战斗力全程不在线,没烧悬崖边的绳索,也不知道往下扔炸药包,啊…还有那迷之展开的感情戏…

    35分钟前
    • 弥呀
    • 还行

    李安想告诉我们英雄是会软弱会迷茫的平凡人,梅尔吉布森告诉我们英雄都是神一样的人。但是这部片的好处是,同样是展现人的神化,它可比手撕鬼子的剧真实多了。大概是因为真正的神从来不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常人难以企及,他只是谦卑地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克制是最大的美德。

    37分钟前
    • 李小丢
    • 力荐

    谁告诉我加菲猫的哥哥最后去哪了?

    40分钟前
    • 灰狼
    • 力荐

    枪林弹雨过,片叶不沾身。信仰没能改变战争,但也没让战争改变自己。梅尔·吉布森的宗教狂热病和个人英雄主义都让我想BB,但因为有本命在闭着眼睛也要给五星啊~(只有加菲才能这么一脸阳光的面对杀戮和暴力,五好青年的笑容太美!!!)

    4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青少年时期及父辈们的经历,永远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看外国老一辈导演们的“老派”作品,当然有着强烈的共鸣与认同感,同时也为自己一代人由于时代的限制,在创作上的无语和失职而感伤。

    47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队伍配置中奶妈的重要性

    48分钟前
    • 失控的小跳蛋!
    • 力荐

    观众纷纷表示:前一个小时简直昏昏欲睡。你看,不管是屏幕内外,大家关心的、想看的都只是流血、战争与死亡,没有人关心你的选择和信仰

    51分钟前
    • 瑾朵朵
    • 力荐

    1.战争场面确实不错,子弹穿透头颅以及被炸毁的半个身子。2.感情线的设定有一种豁出去的庸俗。

    53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看完觉得吹牛啊,结果片尾出现正主时震惊了,再一查历史,真实道哥居然比电影里还开挂,真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当下好莱坞难得一见的右派电影,梅尔吉布森甩掉了神神叨叨,拿出宗教信仰和残酷战场,战争场景真实血腥,令人发指的牛逼 #这战争场景要是3D高清估计得看吐了#

    57分钟前
    • davekozg
    • 推荐

    救人75命,胜造525级浮屠。

    1小时前
    • 朝暮雪
    • 推荐

    没有真人真事加持,你真会觉得,梅尔·吉布森是一枚假天主之名的神棍。当真实不可思议到某一个程度,你就会觉得,它怎么可以比电影还假啊。但这么老派的关乎个人信仰的电影,傻纯真的故事,看起来还是令人动容。电影是《全金属外壳》的两段式结构,大段的平静和抗争后,突然进入手撕鬼子的地狱模式。

    1小时前
    • 木卫二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