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欧美剧 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评分:
    0.0很差

    分类:欧美剧英国2019

    主演:Deanna Thompson,John Green,Claudette Hamlin,Antonio Paradiso,Anna Yourkin,Benjamin Xu,Marc Lilge,Mike Nadeau,Joe Panz,Joe Warmington,Henri,Romeo Salta,Kadir Anlayisli,Joel Watts 

    导演:马克·刘易斯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第6集

      牧师神探 第九季

    • 第6集完结

      美丽破坏者 第一季

    • 更新第03集

      熊家餐馆第三季

    • 更6集

      星球大战:侍者

    • 已完结

      IT狂人第二季

    • 已完结

      IT狂人第三季

    • 已完结

      IT狂人第四季

    • 完结

      基和皮尔第一季

     剧照

    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剧照 NO.1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剧照 NO.2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剧照 NO.3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剧照 NO.4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剧照 NO.5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当一段身穿深绿色连帽衫的神秘人物杀死两只小猫的视频被传到网上时,整个互联网都轰动了。一群业余网络侦探开始联手追踪发布者。在一场危险的猫鼠游戏中,每一次点击都会鼓励令人毛骨悚然的作恶者发布更多令人不安的视频,直到最后一段视频被上传。这一次,受害者是人类。这是一个真实的恐怖故事,由《冒充者》和《丝绸之路》的制片人倾情打造,讲述一个杀手迫切地想要成名,因此打破了互联网上的首要规则:别惹猫咪。

     长篇影评

     1 ) 我们为消费真实的人的痛苦而感到更加痛苦

    非影评,本文仅试图从纪录片伦理的角度来为自己消费完这部纪录片之后的无限痛苦进行开脱。

    Don‘t F**k With My Ethical Boarder!!!

    每年都要为Netflix的内容来批判这一下这个给观众带来无限guilty pleasure的流媒体巨头。“Don't Fxx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触及了许多纪录片伦理问题,才会令人看完之后抑郁难抒,但是仅限于ethical issue 而不是ethical problem。为什么说是issue而非problem呢?因为纪录片毕竟不是新闻报道,并不被所谓的“客观”/“公正”所严格地规范与要求。纪录片作为影视作品,归根结底是一门艺术,而艺术向来崇尚框架之外的东西,作者有对于其艺术内容的无限创作空间与阐释的权利。但观众为什么要选择看纪录片而不是电影,恰恰就是基于对纪录片里的“真实”的期待。

    “Audiences value the truthfulness of factual programming. The more fictionalised factual programming becomes, the less the viewers value it.”(Hill 2005)

    但是我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Netflix的内容,并且对称其内容为“艺术”表示相当的膈应。尽管Netflix支持了众多诸如《罗马》《爱尔兰人》这样的好电影,但是无可避免其更多的考量还是对于一个作品的商业价值而非艺术价值。纪录片,作为影视市场供应链里相对“低端”与”弱势“的产品,较之大部分的电影与电视剧来说,其制作周期较长,可控性较低,戏剧冲突较弱,因此商业回报率低。普通观众对于纪录片的理解也大多落在公益性/猎奇性两个极端里——要么是跟着BBC或者Discovery走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要么跟着众多独立纪录片制作者们孜孜不倦挖掘的一些小偷妓女毒贩子们的“生猛故事”。但有制片人就致力于挖掘纪录片的商业价值与商业模式,努力的在拍摄上精致唯美,在内容上九曲回环,所以True Crime Documentary成为了纪录片市场里的一朵奇葩。

    Netflix在2019年仅自制的真实犯罪记录片都不少于20部,在过去的几年里,《Making a Murder 制作杀人犯》,《伊卡洛斯》这些拍的比悬疑片还要精彩的纪录片,有了“真实的生活比电影还要曲折离奇”的加持,制片人们都觉得真实犯罪故事做纪录片用来成为大众娱乐的新消遣是一个再好不过的选择了。毕竟人人都爱看“《今日说法》和《走近科学》”,并且大家还能一边得奥斯卡奖,一边试探纪录片与真实犯罪与大众娱乐的边界。

    (前戏的铺垫竟然有点太长了)

    总之,真实犯罪纪录片是纪录片产业中的商业精英,观众可以获得持续强烈的快感,又不需要像正儿八经的新闻一样面面俱到的还原真相,但容易出现一些伦理问题,会让玻璃心的观众(比如我)感到非常强烈的不适。好了,接下来讲讲这部片子,

    “Don't Fxx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讲的是加拿大最近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犯罪故事之一,也是网上冲浪时代犯罪的代表故事,凶手卢卡·马格诺塔(Luka Magnotta)极度渴望关注,于是在网上上传了一个极为残忍的虐猫视频,Facebook上的爱猫人士于是成立了一个小组试图人肉出这个杀猫凶手,但这反而给了Luka更多的热情,他先后再次上传两个虐猫视频,并私信小组管理员,借此来进行他们的“猫鼠游戏”。形势逐渐升级,小组成员担心他会从虐猫上升到杀人,结果也的确如此。

    纪录片创作伦理的第一要义就是MINIMISING RISK OF HARM

    而本片没有做到(在我看来)。

    以下几点是我认为为什么圣母+玻璃心如我“被消费完”这个片子之后痛苦了的一些ethical issues

    (欢迎探讨,求异存同):

    1.凶手是用来赞颂的VS.观众是用来背锅的

    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打造这个行凶者的。

    从影片的塑造里,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一个从小被校园霸凌的可怜儿,一个忠实的影迷,热爱电影,醉心于经典电影桥段,并且梦想成为演员。然而尽管有着姣好的面容,演员梦也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在为了自己的理想孜孜不倦北漂好多年之后迫于生计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Luka的背景这么一还原竟然有些楚楚可怜并且情有可原了起来,谁不怜惜一个情感脆弱逐梦失败的大男孩?

    而对于所有的真实犯罪纪录片,尤其是连环变态杀人狂来说,如何准确的讲述这个故事并且描绘这个人格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因为如果在智商情商或者任何一项人类指标上没有一点天赋秉异的地方是很难成为一个series killer的,那如何不被Luka的“迷人的魅力”所催眠,如何不将他打造成一个“汉尼拔式”的犯罪精英从而进一步满足了他的极度自恋呢?

    本片的作者似乎没有经过太多的挣扎就直接放弃了。作者为Luka量身打造的这一部影片,无论从运镜,打光还是调色配乐,都是一部精致到几乎无可挑剔的献礼片。无数次将他与一些经典电影互文,《Basic Instinct》《American Psycho》,再将他与里面的经典角色做比较,无一不是冷酷无情的天才杀手。再通过包括警察,他的其他的情人的话语来表达“他的行为举止彬彬有礼,并不像是一个杀人犯。”

    (呵呵,看到这里都差一点要忘了之前他虐猫和杀人的时候有多么的残忍了呢。)

    而这不就恰恰是他所梦寐以求的东西吗,他渴望获得关注,渴望人们对他的恶心且令人愤怒的罪行(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进行偷窥。这部片子里Luka Magnotta是绝对第一位的男主角。而每一个观众都在给他他想要的东西,聚光灯目光,更多的的目光,无数的目光,无论这种注视是正面还是负面他都不在乎,他只渴望更多的关注。而真实的罪犯并不是像明星一般闪耀的存在的,链接是英文,里面有讲更多关于这个所谓的犯罪天才的其他故事,退却电影滤镜光环的这个人,并没有那么的“神”化。

    //screenrant.com/dont-f-with-cats-true-story-magnotta-case-missing/

    应该如何处理这个人物的描绘而不将其打造成为凶手自己会满意的梦幻人设从而进一步的feed his ego,是本片完全没有处理好的问题,然而更惊人的是,导演甚至将这个锅甩给了观众。

    在影片的最后,导演打破了第四面墙,迫使观众直接与影片对话,并从根本上归咎观众对Luka的犯罪行为给予了如此多的观众,作为共犯之一帮他赢得了他梦寐以求的名声。导演在试图撕开真实犯罪纪录片内在的窥探,迫使观众审视自己的窥探欲望。但这个问题是,谁该承担这个伦理负担?到底是影片的制作者还是影片的观看者?为什么要在影片的最后将这个无法承受之重转嫁给观众?

    我非常怀疑导演和剪辑在这个ending的逻辑,作为创作者你要做的是帮助观众梳理混乱,minimising the harm,而不是将叙事责任推脱给观众,将观众带入一个更大的错误的混乱中。导演似乎真的相信它做出了一个明智的选择,我甚至都能看见他兴奋的击掌并沾沾自喜于天才的结尾的表情,仿佛已经看见了电脑屏幕的另一头有多少人在奋笔疾书对于这种“看”与“被看”的希区柯克后窗式的社会心理进行剖析并大呼高明。

    但我们真正应该要反思的是这个吗?是我们何以至此吗?难道不应该是何以至此吗?Luka Magnotta何以至此?病态的媒介生态,互联网文化的发展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digital media与流行文化的环境如何催生出了这样的惨案?

    2.对于消费真实的痛苦的痛苦

    血腥暴力镜头(真实的)是剥削观众的恐惧感与创伤感作为普世的情感,博取观众的眼球,抓住观众的呼吸,一种guilty pleasure.

    观看这一场真实的犯罪会带给观众一种参与感,而这个犯罪越残暴,参与感越强烈,为观众带来道德上的困惑也就越多。任何纪录片创作者在创作一部纪录片的时候都要面临着多重挑战,其中不仅包括一系列过程中固有的道德问题, 如何描绘电影的主题? 拍摄什么,不拍摄什么? 如何进行编辑以使影片忠实于主题,同时又能为观众带来引人入胜的故事? 如果在国外或文化(或亚文化)工作,那么如何表现出对那个地方的经历与文化一种尊重与理解? 纪录片制作的核心是导演与拍摄主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通常是导演占上风。纪录片观赏的核心是观众与被拍摄主体之间的关系了,而在这种关系里,往往观众是被动的那一个。

    仅仅给观众一些心惊肉跳的感官刺激,却在最应该讲清楚的真相上潦草带过。

    一方面你可以在片子里反复的看见死去的小猫,小猫逐渐死去的声音,包括一系列将猫帮在扫帚上淹死在浴缸中的画面,导演可能觉得他必须放出这些画面,否则观众无法感同身受Luka做的有多过分。对于虐猫视频以及Jun Lin残忍遇害的视频的展示,尽管这些镜头给予了本片更多的credibility,同时也给予了观众伦理的困惑。

    另一方面在犯罪的手法上运用各种天花乱坠的剪辑手法,反而掩盖了最基本的一些事实包括,Luka究竟是怎样将Jun Lin骗到家中杀害的,使用的是何种手法?

    我很能理解纪录片创作者的dilemma, 纪录片伦理需要满足尊重主体和观看者的尊严和需求,并承认争夺权力和代表不同观点的权利正在受到争议。Alice Bolin 认为我们应该停止包装与装扮这些真实犯罪故事了,"I’m not saying I’m proud of it, but in its obvious failures, I enjoy this brand of true crime more straightforwardly than its voyeuristic, documentary counterpart, which, in its dignified guise, has maybe only perfected a method of making us feel less gross about consuming real people’s pain for fun."人人都爱犯罪小说和侦探故事,我们从中获得愉悦的感觉因为我们知道这不过是故事而已,但如果将一个真实的事件打扮成一个故事,那么观众是不是能够继续没有负担的获得愉悦的感觉呢?

    3.对于受害者的剥削

    剥削这段杀人故事的同时是对于受害者的再度伤害。

    Lin Jun是来自武汉的中国学生,从影片里我们能得到的信息大致是:

    一个安静好看的同性恋男子,在加拿大留学学习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因为约炮惨遭不测。

    Lin是同性恋,他移居加拿大,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自由。 他被Luka杀死, 肢解, 一部分肢体被寄送到保守党,一部分被寄送到自由党。这大概就是本片对于Jun Lin的所有了,关于他的信息我们是从他的朋友口中极短的篇幅了解的,但完全没有时间讨论林先生在蒙特利尔的爱好,个性,友谊等,他对于观众并没有形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

    但此时我们对于杀人犯却已经了如指掌了,他最喜欢的电影他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我们仿佛在最短的时间里已经成为了“朋友”,而被害者对于我们来说,还只是一些残忍而冰冷的尸块。有报道称,“玛格诺塔(Magnotta)宣判后,林的家人在通过CBC的一份声明中承认,该罪行‘不仅剥夺了林军,而且使我们能够思考和谈论他而又不感到痛苦和耻辱。’ 直到今天,要找到与Jun Lin的死亡无关的信息,或者使Magnotta不在叙述中的信息,都非常困难。”

    这是纪录片创作伦理的第二要义 Protect The Vulnerable,保护弱者。


    到这里我并不是在否定这部片子的做法,正如我在开头提到的如果我们只将其看作一种“艺术”或者一个夺人眼球的商业手段好了,看过就算了。但是看过之后内心深处的不安实在是想要拿出纪录片伦理来反复论证。

    在纪录片里到底什么更加重要,是

    A.运用奇淫巧技来讲一个故事,将真实犯罪(用视听语言)打扮的漂漂亮亮,让观众一步一步地被“催眠”并对这个故事深信不疑?

    还是B.捍卫真实,保护弱者?

    其实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的,在制作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阅历来作为参照标准。

    -怎么样是违反了道德标准? (这就牵扯到每个人对于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在哪里,阈值有多高)

    -谁可以执行呢? (导演?制片?剪辑师?观众?市场?审查部门?)

    -制作者有什么义务在伦理上作出完美的选择?(这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

    -制作者又有什么义务(或许有责任)不扭曲事实不隐藏真实(无论是公开的还是极其微妙的),即使这些行为似乎具有更高的目标,例如“讲故事”或“揭露不公正”?

    关于纪录片伦理,上课的时候老师是这么一条一条教我的

    People are often being interviewed/filmed during times of crisis

    Power differentials are not absolute (who can sue? who can construct their own mediated image?)

    Cable companies and other distributors frequently ask for “drama” for the sake of ratings

    There’s a value in relationships, but also a need for boundaries within those relationships

    Situations where filmmakers witnessed something that they deemed unethical on the part of the subjects. (who do we protect? When does a need to intervene outweigh the need to document?)

    “Don't Fxx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无论从拍摄,剪辑,叙事节奏的把握,音乐,对于桌面电影的把玩,各种风格与形式的杂糅,房间的那几个空镜甚至还品出了些《细细的蓝线》的味道,里面多视角反复论证的描摹,场景再现里梦魇般的镜头运动(走廊那一颗低角度的镜头慢慢往前推气氛简直不能更闪灵了。)都可以说是纪录片中的优中之优。

    可...说了这么多,可我还是有种说不上来的难受...唉...感觉要Panic Attack了。

    我讨厌这种消费与剥削的感觉。

    idk...

    R.I.P. Jun Lin & Jamsey

     2 ) 散乱想法

    有些想法的,记录一下。

    看标题,以为是网友对虐猫者的一次人肉事件,看完才发现这是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施虐者原来是加拿大林俊惨案的凶手。

    犯罪心理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些犯罪者,他们的犯罪动机是寻求社会关注和大众的追捧,所以大众反应越激烈越能刺激犯罪者再次犯罪。本片在一定程度上想引导观众去反思:当我们热衷于传播,讨论,人肉某些事件的时候,是否在助长犯罪者的虐杀欲望,我们是不是帮凶?

    什么样的瓜可吃?怎么样吃瓜可以吃出技术高度还能助益社会?

    人肉可以带来灾难性后果(例如被网暴后有抑郁和自杀的),人肉也可以带来积极后果(例如发现犯罪者,危害着,解救和帮助受害者)。现在,网络世界已经成了另一个社会空间,不能在用“虚拟"世界去定义它。当大部分人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要在网络空间中活动时,网络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网络世界中的不是另一个你,”虚拟“的你,它也是真实的你。

    有一些人会指责片中的“网络追捕者”,认为他们的网络追踪在刺激施虐者的杀人欲望。我不能完全认同,这些特定的网络追捕者,实际已经揣摩出了施虐者的犯罪心态,明白在网上大肆公开人肉和追捕并不合适,他们采取了建立私密小组的方式分享信息和继续网络追踪。更让我触动的是,这些彼此陌生的人,这些不从事犯罪学和网络技术相关专业的素人,他们的分析能力,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极其强大。几乎所有的关键证据和线索,都是由他们提供给警方的,只可惜警方早期没有在意这些线索。

    网络上到底有什么?有一些东西深不见底,将人的极恶,极暴,极虐悄悄的汇集起来供人窥视。或者说为什么有人会有去观看的欲望,没有观众就没有上传者。难道,真如弗洛伊德所示,人人皆魔鬼,人人皆变态,最终人是本我那些最原始兽欲的傀儡。但弗洛伊德也示,即使人人都是变态,由变态组成的社会不见得就是坏的社会。合理的,适应社会变迁的制度设计和文化导向可以将大部分的“恶”限制起来。

    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我从不关心,我相信的是,人是环境的产物。即便是有“坏”基因的人,在好的环境,“坏”的基因也许携带终生但并不会表达出来。如果能“装”一辈子好人,那你也就是好人。

    片中的凶手,即便有过任何惨痛的过往,也不是开脱罪名的借口。研究重刑犯的主要目的不是“洗白”,而是给未来人类生活以线索,不要在任何人身上积累过多的恶性生活经历(特别是成年生活以前),在任何时间点,从国家到家庭,能多早干预就多早干预。

     3 ) 致敬《本能》的变态杀手

    前半部分故弄玄虚,后半部分总算步入正轨。

    猫抓老鼠,属于人类的朋友,一般都不会吃猫肉。川话用“你的话听得,猫肉都吃得”形容一个人撒谎成性,意思是,你的话可信,那猫肉都可以吃。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中外猫奴对虐猫者深恶痛绝,卢卡将虐猫视频上传网络,猫奴全球人肉搜索,誓要挖出此人。

    猫奴不乏网络高手,奈何视频提供的信息有限,极度自恋、想出名想疯了的卢卡疑似主动提供线索,发布更加残忍的虐猫视频,猫奴当时就震惊了,断定此人下一步就要杀人。

    遗憾的是,警方从未遇到过从虐猫到杀人的案件,显得有些麻木不仁。

    2012年5月,惨剧发生,卢卡将中国留学生林俊杀害后分尸并上传血腥的现场视频,寄发尸块,国际刑警组织开始全球通缉。6月4日,卢卡在德国被捕。

    监控视频留下了林俊生前的最后影像:

    媒体云集,卢卡终于出名了,臭名昭著:

    据其母亲回忆,卢卡自幼喜欢《本能》(1992),钥匙扣上都是《本能》的海报:

    卢卡残杀林俊的情景,包括凶器和现场布置,都在模仿《本能》:

    可怜林俊风华正茂,成了变态杀手的猎物——

    虐猫与杀人有无关系?

    研究显示,很多连环杀手、变态杀手都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会向比他更弱小的人或动物发泄负面情绪,以此获得心理平衡和变态的快乐。

    如迅哥所言:“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要卑劣、变态到什么地步,才会从小动物的痛苦中得到快乐,并以杀人视频臭名远扬?

    任何虐待、虐杀动物并以此为乐的人都应被唾弃、警惕。

     4 ) 刚刚看完本片,一些主观的感受,有一定的剧透,不想被剧透的就不用点进来了

    影片播到最后,谁还记得那些人肉搜索、网络暴力曾经导致了一名抑郁症患者的死亡即使他不是无辜的?这时返回来再看第一集,几个主要参与者(爱猫人士)在讨论这件事的时候就跟没事人一样。如果这真的是一部纪录片,我感觉这部片子将这几个人骨子里的虚伪暴露无遗,表面上打着揪出虐猫变态、查找凶手的名义,实际上干的都是一些像是人肉搜索、网络暴力、刺探他人住址这种不合理不合法的事情,要知道他们不是警探,是没有执法权的。况且这同时还助长了凶手的气焰。这种现象能在一个整天以“民主法治”和“程序正义”自居的国家存在,也不能不说是种讽刺。最后一点,本片对真正的受害者林俊始终是一个轻描淡写的状态,没有为其正名,相反,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展现追查过程,这种手法也会让人觉得有消费死者之嫌,并且在最后还成功甩锅观众,把美式双标体现的淋漓尽致

     5 ) 正视纪录片:只做好还原事实,不植入是非观念

    评论区某些高赞,都有浓烈的攻击欲望。指责两位业务网侦两年来并无实质性收货,加拿大女演员无能弱势。什么时候看纪录片也需要站在道德高地职责他人了。熬夜看完,凌晨五点。故事讲述流畅,情节紧凑,剪辑手法与前年大火的社交网站探案的那个电影相似。掠过暴力画面,可直接食用。这三集是艺术,正义的一方有各自的社会角色,网飞得写实记录居然还能有一群喷子说谁谁谁应该怎样。什么时候影评成了国剧弹幕了?

     6 ) 关于纪录片的伦理道德

    非常偶然地看了这部纪录片,应该说Netflix还是展示了他们的技术能力和制片水平,这部纪录片保持了极强的张力和叙述技巧,但关于这部作品,我想更让我在意的还是纪录片的伦理问题。

    影片是以爱猫人士声讨虐猫视频为切入,引出了当年轰动一时的凶杀案件。凶手的作案手法细节骇人听闻,令人生理性不适。

    一方面,我认为纪录片确实缺少了对于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的人文关怀,用极小的篇幅简单地一笔带过了受害者的背景,更引用了杀手母亲空口无凭的发言诋毁、污名化受害者。事实上现实中,案件的凶手仍然在加拿大舒适的监狱里过着舒适的生活甚至结婚,她的母亲甚至将这段经历出书赚钱。而惨遭虐杀的被害人又是否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受害人远在中国的孤苦双亲又过得如何,我们都不得而知。这种现实本身就令人愤慨不平。纪录片也许没有义务选择某种视角和切入点,但我认为这本该是一个体现责任和人文关怀的时刻。

    而另一方面,我认为影片所选择的立意是讨巧而不恰当的。制作者似乎是在尝试探讨,对于凶手这样一个表演欲强烈的病态犯罪者,互联网上自发的声讨和人肉是不是客观上刺激、甚至说滋养了他的犯罪欲望,正是因为这些爱猫人士朴素的道德感之下的持续关注和穷追不舍,某种意义上促成了惨剧的发生,影片甚至还在最后用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来诘问观众,让每一个关注者为此而背负道德压力。

    我不知道制作团队是否为选取这样的视角而沾沾自喜,但至少在我看来是荒谬且不负责任的。对于做出这种极端变态虐杀行为的行凶者,我们再去探讨互联网的观众挑衅、刺激、诱导了他的行为,这种逻辑显然是滑稽的。就像前段时间仇杀亚裔案件中的警官那句“凶手经历了糟糕的一天”会让所有人愤怒,这是一种扭曲的理中客,是恶意的对重点视而不见。

    者:一幕之谣

    //www.bilibili.com/read/cv10892983

    ibili

     7 ) 我们是不是共犯?

    副标题:相似扶起摔倒的老奶奶的辩论。

    看完之后,我心中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声音。1. 我觉得“好奇心害死猫”不是空话,我相信“爱猫人士”最初的追捕是他继续犯罪的动力之一。

    2.他做到了,成为了世界的“臭名昭著”焦点,搭上了一辈子的性命,自导自演了一场电影,名流千古。

    第一点:

    对于我们是不是共犯的问题,我觉得是的。或者说,社交网络的传播性。就好比很多哗众取宠的人,是需要观众的。luka也是,他需要的是关注、点击量,大家骂得越凶luka心里反而越高兴,因为这便是他想达到的效果。

    但另外一个问题又冒出来了,如果“爱猫人士”最初就放手不管呢?如果他们最初就知道luka的动机,并且不给予他关注,是不是代表他就会放手呢?

    所以这就如扶摔倒的老奶奶,左右为难。撒手不管叫“没良心”,上前帮助结果又“帮倒忙”。有时候世界就是这么矛盾。只是人们选择了帮助这条路,走了下去。

    不可否认,社交网络的点击量,确实是推动他作案的一大动力。

    第二点:

    看的时候我也一直在问自己,他到底图什么?如果他做每一步单纯只是为了杀人,那他很多地方却还是不谨慎,因为他并没有完全考虑到科学的发达,会让他露出马脚,更易被追捕。比如监控这些。

    但越到后面越发现。他其实根本没有在意过这些,反而他在留线索给警方,让他们来追捕,好让他达成目的。其实luka把一切都安排好了,而我们,也只是他的演员。

    他想要的,只是活在他自导自演的世界里面,向他热爱的电影致敬,热爱的演员致敬,甚至到最后进入监狱了,他还不忘演着自己的独角戏。

    万幸,有一帮“狂热的人”,跟随他的脚步,一路追捕到了最终,坚持不懈的解开他一个个的圈套,发现了“真相大白”。

    在大家恍然之间,他的目的也达成了。他的案件将会名流千古,社交网络、或者历史,会永远记录他。

    而去到网上搜索他名字的我们,却还在为他苟且的人生增加点击量。

    不得不说,从某种程度,他成功了,他做到了。以这种牺牲了一切的形式,让所有人陪他演了一场luka导演版《本能》。

     短评

    当那个Jun Lin的朋友说儿子在中国文化中担任照顾父母的职责,他是全家的希望。去他妈的我真的deeply offended。另外两点疑惑,他被从沙滩发现送到医院是自编自导吗?其中一个虐猫视频最后出现的手是谁的?

    7分钟前
    • 赤步
    • 推荐

    Luka的母亲才是个disgrace 养了这么个儿子 还好意思发布memoir来capitalize自己的murderer son. Truly DISGUSTING both mother and son 拒绝洗白!!!

    8分钟前
    • 吐泡泡的金鱼
    • 力荐

    打过低分的到底是为同胞不平还是被“同性恋”冒犯?gay只是一个词。

    12分钟前
    • 爱闹哪样腾
    • 力荐

    网络社会意义大于案件意义,一个并不高智商也并不传奇的罪犯,只因为行为过激变态,在网上引起轰动从而被过分夸大甚至被追捧。人类劣质和黑暗的一面展现出来了,文明和高明却没看见多少,本来这也不是错,因为人类本来就不堪。可错就错在罪犯没有得到惩治,受害人没有得到尊重,作为纪录片既不完整,反思性也太差。最后一切变成了娱乐,没有任何升华空间。6.5分

    16分钟前
    • 王俊俊
    • 还行

    完全没想到内容是这样的一部纪录片,动物保护者心肠太好,还会自责和自省,但变态的不会,作恶是迟早的事。

    17分钟前
    • bohegao
    • 力荐

    好的地方很多人說過了,這裡說幾個我看出來的問題。一是兇手在體制下無法得到應有的懲罰,相當於得逞了,令人不忿。二是作為戲膽的動保小隊未見得對破案發揮了什麼作用,卻自我感動,隱隱有水仙之氣。三是蟒蛇一片中的另一雙手沒有解釋。最後,第一集中提到的疑似網路暴力受害者居然一筆帶過,再不提及。暴力本身並不分善惡,但沒有約束的暴力一定會作惡。

    20分钟前
    • int cmp
    • 较差

    网络上的人性可怕,现实中又何尝不是亦然,个人不赞同帮凶的说法。回头想想,真正的追捕只是在发现受害者之后,两位网上战友的行为虽然让人钦佩,但其实在整个案件中并没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最让人伤心的是林俊的家人终究也没有得到一个解释,甚至一个道歉,好像他的死只是这个故事的一个高潮,昙花一现也就落幕了。

    22分钟前
    • 荆棘
    • 推荐

    不是纪录片的纪录片吧。看了让人很难过。好像所有参与分享,追踪的人,包括杀人犯,都是沉迷在obession之中。

    25分钟前
    • Danny
    • 推荐

    意料之外的厉害好剧👍 看片名以为是网络人肉虐猫主题 看了两集发现迁出几年前的加拿大碎尸案 再看下去又发现国际追踪的痕迹… 特期待American Crime Stories主创把它改编成罪犯第一视角的drama 第一次坐前两排等待此剧火🔥

    27分钟前
    • 睿蕊
    • 力荐

    加拿大警方惊慌,法国警方老神在在,比不上德国网吧老板的机智。

    29分钟前
    • Caster
    • 力荐

    希望后世有人站在林俊的角度来说这个故事

    34分钟前
    • 七姐Claudia
    • 还行

    最后也没有给个解释 好像到最高潮就没了。最可怜的是林俊和家人 。可杀人犯现在在加拿大监狱里逍遥自在 有好多崇拜者 然后还结婚了 WTF.网络时代催生了很多恶魔 众多网民说不定也是帮助恶魔的evolve 。。。谁知道呢?

    37分钟前
    • Little K
    • 推荐

    纪录片最后忘记了那个在第一集被舆论暴力逼死的抑郁症患者,他也许并不是完全无辜,却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还有林俊的死,最后只让人记住:他的父母,再也没有儿子给他们养老了,这不公平。也许这就是取名“别惹猫咪”的原因:人们大概已经对人命的逝去司空见惯,但是永远无法接受自己看到小猫被虐。猫咪猫咪,永远无辜,永远可爱。

    40分钟前
    • Leon
    • 还行

    1,在他们眼里猫狗的虐杀残酷性胜于华人2,国内并没报道林俊是gay,如果林俊没有受诱惑去和Luke啪啪啪,那死的不会是他3,所以网络暴力自杀的那位就白死了4,国外警察的确很弱智,资本主义世界观,在与税有关的会往死里抓,人身安全的于己无关。

    41分钟前
    • omfoke
    • 推荐

    弹幕里大家都在骂警察 对此我真的想哗众取宠地表现一些自己独特的见解 然而我做不到 因为我也实在觉得加拿大这些警察太尼玛傻逼无能了,警察专注于现实就可以完全脱离网络了?要是能早点看到网友们给你发的东西是不是整个框架就清晰多了呢?特别是那个女警官 毫无过人之处 到最后都没有给受害人家里一个明确的解释 真无语。三集看下来其实我内心并没有大家说的那么惊恐害怕又恶心 我更多是庆幸自己生活在了中国 一个网友力量毫不逊色于剧里 警察办事效率办事能力远远碾压于加拿大的国家里。当然 并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发生这样的事情 也希望林俊一个可以安息。

    43分钟前
    • 黄悦_
    • 还行

    天啊 多伦多从未被拍得如此好看!抽丝剥茧啊 喜欢这种民间谷歌侦探 从细节找出真相 一开始这群网络卫士自发地通过虐猫视频找出了犯人 但也因此逼死了一个普通网民…… 加拿大警察真的是吃白饭吗 有了驾照有了监控还找不到人?最后靠一个德国网吧老板的机智报警才抓到?? luca真人原来如此孱弱 从小就在学校被霸凌 他和妈妈的关系有点一言难尽 她竟然说对他的追捕是overkill 是disgrace 大姐 谁才是disgrace?你儿子亲手谋杀了一个活生生的人 亲手毁了一个家庭好吗?!合照让我想到美剧哥谭里的小丑和母亲 父亲则从头到尾压根没出现过 结尾那段《本能》的回放 和现实的重叠 简直一身鸡皮疙瘩 留学生受害者和家人真的太惨了 RIP

    48分钟前
    • 沙力兔
    • 力荐

    网络时代为了关注刻意造成的耸动与伪装,线上信息的泄漏,错误的暴民霸凌,公义系统体制性造成的延迟反应…第一集由爱猫人士的追捕而起,第二集是惨剧的发生与放大,最终落在对当年耳熟能详却又不忍回首的事件记忆。整整三集,直接绕过了其他有双倍/三倍篇幅会进行的背景铺垫与更为细致的证据探索,快进到当中的黑暗与残忍。这无疑是今年最为曲折又戏剧化的纪录类节目,甚至电视剧都不带这么拍的。Deanna是罪案剧那些有着敏锐触觉和带着矛盾心情沉重前行的“女探员”,而Luka则是集自恋、贪婪与骇人并且叫嚣着“来抓我”的凶手。当年还在哀悼林俊的情绪似乎已经尘封,但又重新唤起了害怕与牵挂,或许这就是真实记叙中最令人不安的部分。也希望这个年轻、在异国他乡本是寻找自由的生命,终于有一天能够在天国安息。

    52分钟前
    • 基瑞尔
    • 力荐

    4.5 比《网络迷踪》还要恐怖好几倍的“十八弯回环究极过山车反转”。不仅搭建了层次分明的叙事结构,达成年度最佳的悬疑体验;而且真正深入到社群的内部,一群无关者被卷入进风暴漩涡的中心。无论是通过“群聊”与搜索手段的追踪历程,还是对作案者网络遗迹与背后心理的书写,都将网络社会的肌理与症候的展示推向极致。今年最值得一看的纪录剧集。

    55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起先只是因为网络追踪虐猫者的题材而点开,没想到看着看着居然引出了几年前震惊北美华人圈的案子。最后结尾居然还 meta 了一把。一口气看完,虽然网络追踪小组的证据链和警方的介入稍微松散少了些戏剧性的工整,但是整个追踪,剥茧的角度紧迫压抑张弛有度,从新角度打开了一桩熟悉的旧案,值得一看。

    59分钟前
    • 椒盐豆豉
    • 推荐

    杀了几只猫就大肆搜捕,都忘了这个人最恶劣的行径是肢解了一个中国的同性恋,案件本身被模糊了,成了一场猎巫狂欢。这个son of bitch 现在还在加拿大奢华监狱里找了个老公,过着幸福生活,这些爱猫人士怎么不去结果了他?

    1小时前
    • Eric·要回家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