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沃伦

    沃伦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其它2016

    主演:米卡丽娜·拉巴克斯,阿尔卡迪乌什·雅库比克,沃西尔·沃西尔利克,阿德里安·扎仁巴,伊莎贝拉·库纳,雅采克·布拉茨亚克,玛丽亚·索博辛斯卡,奥列桑德·兹巴拉斯基,佛罗德米尔·普罗塔西尤克,奥维克桑德尔·彻舍洛夫,莱赫·德布里克,罗曼·斯勾勒斯基,扎卡尔杰斯斯·马斯齐因斯基,米哈尔·加多姆斯基,加布里埃拉·穆斯卡拉,托马什·萨普里克 

    导演:沃伊切赫·斯玛若夫斯基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那一天的管风琴

    • 更新HD

      大捷

    • HD中字

      苍狼之特战突击

    • 更新HD

      军歌嘹亮

    • HD中字

      猎杀T34

    • HD

      猛龙行动之绝密代码

    • 更新HD

      1864国语

    • HD

      极地重生

     剧照

    沃伦 剧照 NO.1沃伦 剧照 NO.2沃伦 剧照 NO.3沃伦 剧照 NO.4沃伦 剧照 NO.5沃伦 剧照 NO.6沃伦 剧照 NO.16沃伦 剧照 NO.17沃伦 剧照 NO.18沃伦 剧照 NO.19沃伦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生活在Volhynia的波兰女孩Zosia,爱上了一个乌克兰男孩,但是她的父母决定让她嫁给一个波兰鳏夫。不久,二战爆发,局势紧张,身处战乱中的Zosia,为了生存必须竭尽全力

     长篇影评

     1 ) 随着沃伦,走向波兰民族二战的时代背影

    去看懂《沃伦》,需要理解一些相关波兰国家、民族的历史,首先,我们先谈谈波兰国家的历史。

    公元966年,波兰国王梅什科一世带领自己的子民皈依基督教的天主教派,她的东方邻居是信仰东正教派的俄罗斯民族,她的西方邻居是信仰新教的德意志民族,新教也是历史上有名的马丁·路德宗派和加尔文宗派等。梅什科一世的选择,使得波兰人民和以西欧法国为首的天主教派国家拉近了距离,相对保持了国家的独立性,暂时摆脱了被她的东、西方邻居征服的命运。使波兰可以作为独立的民族,在东欧的政治舞台上生存。

    1385年,波兰与立陶宛联盟成立了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成为囊括众多民族的多民族、多宗教国家。可惜好景不长,到18世纪末,波兰周围强大的邻居----沙皇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正在逐渐走向统一和强大,而目光都开始转移到波兰的身上。1772年的第一次瓜分,使得波兰失去了30%的领土和35%的人口,剩下的领土,波兰也只享有名义上的独立;1792年,波兰遭到德意志和俄罗斯的第二次瓜分;1975年,第三次瓜分最终将波兰作为国家的实体从版图中抹去。1812年,怀揣着复国梦想的波兰人民跟随着拿破仑·波拿巴远征俄罗斯,可是拿破仑败给了“北方的斯芬克斯”亚历山大一世,商讨重建欧洲新格局的维也纳会议也是处在亚历山大一世的影响之下,失败民族的波兰人民最后仅得到了12.9万平方公里的“波兰会议王国”,实际上仍是沙俄的附庸,由沙皇兼任波兰国王。

    1914年8月,波兰人民又一次陷入尴尬的境地,瓜分波兰的两强----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与她的东方邻居----俄罗斯帝国开战,而三国的军队均有波兰的士兵。1917年,列宁领导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让俄罗斯民族退出了对波兰民族的统治。约瑟夫·毕苏斯基带领部队从克拉科夫出发,转战南北,而这支部队也在世界大战期间发展壮大。毕苏斯基认为俄罗斯始终是波兰的最大敌人,而国家民主党的创建人罗曼·德莫夫斯基则认为德国才是波兰的主要敌人。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争的突然结束却令东欧措手不及,一片混乱。同年11月,毕苏斯基担任波兰共和国的总统,而在卢布林成立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波兰共和国的伊格纳齐·达申斯基则担任共和国第一总理。对波兰国家的未来蓝图,毕苏斯基和德莫夫斯基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差异,毕苏斯基希冀建立像过去一般的多民族波兰联邦国家,而德莫夫斯基希望建立由纯种波兰人统治的国家,减少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

    胜利的协约国领袖们相约在凡尔赛聚首商讨解决德国的问题。他们在没有俄国人的出席情况下,决定了波兰的前途和命运,也为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笔。

    现在,我们开始进入沃伦为我们构造的世界观中,去感受波兰民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境况:

    1917年底,乌克兰民族在东乌克兰地区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18-1920年,因国外势力的干涉,西乌克兰(东加利西亚和西沃伦)被波兰占领,

    波兰历经战火的洗礼,在共和国的初期,波兰共经历了六次战争:1.1918年、1919-1921年间两次与德国的战争;2.1918-1919年与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战争;3.1919-1920年与捷克的战争;4.1918-1920年与立陶宛的战争;5.1919-1921年与苏俄的战争。自立国以后,波兰因边境问题,屡屡与相邻国家产生摩擦,长期处于一触即发的战争状态。

    1939年9月,德意志第三帝国对波兰的入侵,也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影片中的坦克也是在波兰战役期间,德军装甲力量的主体是装备机枪的轻型坦克,影片中一闪而过的应该是“豹Ⅰ型坦克”。

    在整个九月战役期间,波兰方面损失惨重,大部分分别被苏德两国俘虏,剩余的士兵,也大多逃离到周边国家,波兰一直寄希望于军队从周边国家逃离,中转去到法国,以便进行日后的复国战斗。

    而在九月战役期间,乌克兰极端民族势力也开始抬头。

    苏联在波兰社会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改变其教育制度,苏联人在他们的占领区压制宗教活动,也包括对犹太人。

    波兰曾经是世界上犹太人数居住最多的国家,而犹太人却不被波兰人所认同,始终认为是不安定因素,以卡利亚耶夫炸弹袭击谢尔盖大公为例,犹太复国主义的恐怖行为,也为东欧诸国所烦恼。波兰人和乌克兰人都在战争中,有意或无意的帮助德国人消灭犹太人。

    9月17日,莫洛托夫向波兰大使瓦茨瓦夫·格瑞伯夫斯基递交宣战书,以“失去了领导的波兰变成了各种危险和意外的温床,可能对苏联构成威胁.......苏联政府亦不能漠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他们正被命运摆布,而且手无寸铁。”苏联军官拔掉乌克兰当时还属于民族象征的旗帜,也是影片描写苏联军队对波兰和乌克兰民族的实际统治。

    1918年至1919年俄国白军与苏维埃红军进行内战,1920年,波兰军队开始袭击苏联,1月,苏维埃政府欲与波兰修好,承诺波兰将边界扩至寇松线,然而在法国的怂恿下,波兰拒绝了提议。8月初,当红军兵临华沙城下时,波兰人民团结一致,在索森科夫斯基和西科尔斯基将军的带领下,解除华沙城的被围困,并乘胜追击,在涅曼河等地将苏联人击退。在战后,苏联人也暂时搁置了他们的世界性共产主义革命事业。而翻译中的皮尔苏茨基就是时任波兰总统的毕苏斯基。

    在苏联有一句话,“这世上总共只有三种人:曾经在监狱里待过的人,现在在监狱里的人,将要进监狱的人。”而斯大林将敌对政策也蔓延到了“东部边疆”,当地征服官员、律师、警察、政治和社会活动家等大多数被捕、审判、判处死刑和流放。而马切伊正好是乌克兰人、也是逃掉的士兵,符合内务部重点防控的对象,被流放也符合事实标准。

    1941年,“巴巴罗萨”计划的施行,使得曾经瓜分波兰的盟友,成为敌对两方,而在战争的初期,德军就占领了苏联的东部领土、也就是也就是原波兰的东部边疆,从而将影片中的沃伦、乃至波兰全境全部纳入到第三帝果的统治范围。

    乌克兰族裔,起初他们欢欣鼓舞迎接着苏联人的入侵,以为可以作为脱离波兰的契机,怀揣着建立成立“西乌克兰“梦想的大多数鼓吹者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而1941年6月份开始,乌克兰族裔又以迎接解放者一样欢迎德国人的到来,乌克兰民族主义联盟领导人,也就是影片中说得,斯捷潘·班德拉,却被投入了萨克森豪森集中营。

    1942年1月20日,在柏林郊外的万湖召开的一次会议,决定灭绝行动应该从波兰开始,而波兰正好是犹太人最集中的地方。

    波兰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是对犹太人有过帮助的,而战后很多人对波兰人存在误解,觉得波兰人并未帮助落难的犹太人。影片用两个极端,去反映这一段历史,谋财害命和乐善好施,其实这也不仅仅是波兰民族的特点。

    1941年,”西科尔斯基-迈斯基条约”签字生效,大赦“所有关押在苏联领土上的波兰公民”,也就是之前我们所说的,被流放的那部分波兰人,马切伊可能是逃出的,但是按照时间节点,我们也可认为他是被释放的那部分人。

    随着德国在军事斗争中的进一步加深,德国人对波兰人的恐怖政策也随之加强,波兰人也开始组织形形色色的抵抗运动,其中最大的一次要属于波兰流亡政府和国家军领导的“华沙起义”。

    借着波兰和乌克兰族裔的矛盾,德国人大量招募乌克兰人到德国的战争机器,用以辅助作用,他们在东部省份,其主要任务是针对犹太人,执行大规模的枪杀任务。而乌克兰人对这一任务,完全是无需鼓动的,并且也乐在其中。

    波兰流亡政府在九月战役以后,当时波兰政府主要领导人逃至伦敦,在伦敦建立流亡政府,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波兰地下抵抗力量,在战后,不被苏联政府扶植的共产主义波兰政府承认,直至1990年,波兰人民推翻国内共产主义势力,波兰流亡政府最后一任总统卡秋罗夫斯基将代表波兰合法政府的象征物:1935年宪法原本、总统旗帜等交给时任波兰总统瓦文萨,才正式宣告波兰流亡政府结束。

    乌克兰民族主义联盟担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那一幕上演,德国人被击败,苏联人也筋疲力尽,到时候,波兰人趁势以武装填补这一权力的真空区域。1943年2月,乌克兰民族主义组成”联盟B“,其主要目的不是抵抗德国人,而是清除所有波兰东部的波兰人,起义军接到的命令不”给波兰人留下一丝一毫“,不然“他们又会有借口返回我们的土地”。

    2015年,乌克兰民族主义仍然以“荣耀属于乌克兰!荣光属于英雄!”作为运动的口号。班德拉在战争期间在德国人的集中营,而在战后被苏联人的克格勃毒死,他成为了乌克兰民族主义的图腾和象征。

    1944年,德军开始从波兰的领土进行撤退,而在这一时期,最大的政治事件可以算是由波兰流亡政府和国家军领导的“华沙起义“,而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丘吉尔和罗斯福无力说服斯大林在起义期间,对波兰抵抗力量进行援助,也使得波兰流亡政府影响力直线下滑,共产主义的卢布林政府支持率上升,这次事件的影响深远,使得斯大林的威望下降,导致德黑兰会议上,波兰的问题成为各方争执的焦点。

    乌克兰人信仰东正教,起义军要求受害者用手划十字,而每种信仰的手法有所不同,起义军正是利用这一点区分乌克兰人和波兰人。索菲亚·斯基巴的丈夫是乌克兰人,也正因此,索菲亚才可能躲过一劫。

    影片的最后一幕,意味深长,索菲亚带着孩子穿过德国人把守的桥梁,也可以说是离开了沃伦,离开了家乡,在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德黑兰会议的协定发布以后,很多的波兰人都产生了迷惘。因为德黑兰协定,将波兰的东部,其中就有沃伦在内,算作苏联的领土,盟军旗帜下或者苏军旗帜下战斗的波兰士兵,产生不同的待遇,在盟军旗帜下的波兰士兵,大多产生迷惘,“我们所谓的朋友丝毫也不比德国占领者好很多”,产生不知为何而战的想法。

    战争的荣耀,往往都是胜利者粉饰给后人的读物,而在战争的后期,我们已经没办法分得清谁是受害者,谁是迫害者,导演斯马若夫斯基用《沃伦》的方式,在反思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的背景之下,诸多的无力,而我们用心要去看得《沃伦》,也需要我们用心跟着波兰民族的脚步去跟随,去感受战争带给我们的震撼与反思。

     2 ) 极端民族主义的思考

    读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其中对于智人第二次走出非洲后的飞跃式发展,提出了一个有意思假设,他认为智人用语言讲述故事的能力,导致了智人的空前团结。智人懂得了建立一个组织,懂得了运用团队力量的时候,智人就真的成了人。

    这个假设是有道理的。想起我上初中的时候,政治课教材上说劳动创造了人,我就一直没搞懂,为什么劳动可以创造人?猴子猩猩等灵长类动物也会劳动啊,甚至也可以使用工具,但为什么就不能成长为人呢。所有的生物难道不是都在为了生存和繁衍在劳动着吗?

    语言的进一步精确化,导致了讲故事能力的提升,人类终于迎来快速的发展。

    “故事”让大家有了共同相信的东西,导致信仰的产生,开始了原始的宗教,共同的信仰把一群人划归成了一个团体。慢慢的演变成了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地区,教派等等。

    我不觉得判断民族的根本是取决于血统。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例如汉族,就不是讲究血统的,例如“五胡入华”。而且当下的中国,很多少数民族也已经汉化了,例如壮族,除了三月三要放假以外,可能他们大部分人都意识不到自己和汉族的差异了。

    百万年来,人类寻找彼此之间的相同点,然后不同的人聚合起来形成团体的本能一直没有改变。小到一个公司,一个班级拉帮结派,大到不同的政党,不同信仰的教派,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一旦确定你不是我们这个圈子的,那就要打击报复了,甚至摧毁。

    电影《沃伦》中,乌克兰人,波兰人,犹太人,在沃伦这个地区,曾经发生的互相屠杀极其恐惧,据说电影展示的只有真实事件的十分之一。曾经友善的邻居成了魔鬼,可曾想到,几年前还一起在田间并肩劳作的邻居,几年后会用农具插向你的肚子,挖掉你的眼睛,剥掉你的皮肤,用斧子在门槛上砍下你的头颅。

    而且比较讽刺的是,乌克兰人波兰人都是属于斯拉夫人。

    可以这么说,智人能够在尼安德特人直立人等猿人中脱颖而出,并迅速站到了食物链的顶端。这种寻找共同点聚合成团体的基因,就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了。

    在这个自然界,最恐怖的物种不是别人,就是我们智人。

     3 ) 战争就是读诗的人杀写诗的人

    终于趁身边有活人的时候,把这部看了好几次都没敢看完的电影看完了。

    我知道《沃伦》的背景历史,也知道导演很直白的真实再现了各种惨绝人寰的屠杀实景,所以在观影时做好了准备:有东欧各民族混居的乡村生活,有珍贵的爱情和如萤火虫般的星点善意,有苏军偷鸡酗酒随便杀人,有乌克兰人箪食壶浆以迎纳粹王师的经典场面,当然真正最可怕的依然是多年与你如亲如友的邻居转眼变成恶魔的画面。

    有一幕很少被人提及,论血腥和暴力程度,在片中甚至算不上号:

    一个非常年轻的波兰军官孤身前往与臭名昭著的乌克兰起义军(UPA)谈判。UPA的头头下马后跟波兰军官说:

    “我读过你写的诗。我很喜欢。”

    下一秒就让手下把写诗的波兰军官绑在两匹马间直接分尸了。

    这个场面莫名让我想起阿多诺的那句名言:

    “奥斯维辛后,写诗是野蛮的。”

    这句名言放这不甚恰当,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在野蛮和暴力的狂欢面前当然是脆弱的不堪一击,但当一个读诗的人虐杀一个写诗的人时,这种残暴又荒诞的现实恰恰是一种反人类反文明的复杂体现,被消灭的不仅仅是生命,更是真善美。

    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非常压抑,虽然电影假的,但屠杀是真的。

     4 ) 美女掩盖下的丑陋

    看之前完全不知道是什么类型的片子,一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抽了半盒黄皖,最后的镜头实在是看的心惊胆战,夹烟的手指都在发抖。不知道人性怎么可以这样丑恶!在这之前还对遍地大长腿、金发、美丽、广袤美丽的农庄田野的东欧各种想象,看完之后就觉得这不是一片化外之地吗?野蛮、愚昧,不知道对比纳粹,侵华日军会怎样?

    对东欧的历史一点不通,但是很好奇。电影中的村庄应该是乌波交接的地方吧,本来两族人和平相处,生活也安逸,可是战争释放了仇恨和人本恶,把这美丽的土地化成一片焦土。

    现在想想身处和平年代真是幸福了,相比动乱的战争年代哪有人性公平可言,那残酷血腥的画面镜头却是人本身制造的。战争不是欧洲人独有的,我想人类历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这样的战争不计其数,发生在我们这片土地的类似的事情肯定不胜枚举,说近的如南京大屠杀这样的画面就不敢想象,可是中国关于这段历史的电影也不在少数,可是没有一个能有如此深刻的揭露战争可恶的作品。

    巴拉巴拉说了没头没脑的,还是希望有了解东欧历史的能给补补脑,网上也没有找到相关的东西。

    建议青少年慎观影,镜头太血腥!

    求轻喷,处女评。

     5 ) 民族、宗教、国家大义,说到底还是“他人即地狱”

    想象一种场景,平日里与你相处融洽、和睦友善的邻居们,有一天突然手持凶器、满身鲜血的闯入你家,叫嚣着要把你杀死,烧掉你的房子。当你被五花大绑押到屋外,发现周围已经是尸横遍野、火光冲天,会不会顿时感觉身处地狱之中?

    这样的场景,在人类的历史中十分常见,尤其是战争年代。

    波兰电影《沃伦》,就把这种地狱场景血淋淋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是首部讲述二战期间“沃伦大屠杀”的电影,它的另一个名字是《Hatred》(仇恨)。

    沃伦是一个地名,位于乌克兰西北部。二战前它在波兰的统治之下,这里70%的人口是乌克兰人,信奉东正教;16%是波兰人,信奉天主教;10%是犹太人,信奉犹太教;剩下的是少量俄罗斯人和其他族裔。

    和犹太人一样,乌克兰族人历史上长期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在沃伦州生活的乌克兰人一直受到波兰政府的政策歧视。二战爆发后,乌克兰民族主义势力抬头,在纳粹德国的支持下发动种族清洗, 屠杀了大量波兰人和犹太人。

    影片从一场婚礼开始,女主索菲娅一家是波兰人,居住在沃伦省的某个小村庄,她的姐姐嫁给乌克兰人,举行了朴素热闹的结婚仪式。

    跨民族的婚礼上宾客其乐融融,私下却暗流涌动。人口占多数的乌克兰人早就对波兰政府在教育、宗教、经济上的压迫感到不满。

    而掌控权力的波兰警察却在宴会上大放厥词,称“波兰人是贵族,乌克兰人是无赖。”

    激进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密谋独立建国,这种反抗压迫的初衷是正义的,但他们却站错了队,把希望寄托在“二战恶魔”希特勒的身上。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东南亚,不少东南亚国家也把二战时期的日军当做打跑白人殖民军的“解放者”。

    例如被缅甸人尊为“国父”的昂山将军(现缅甸国务资政的父亲)也曾经与日军合作,对抗驻缅英军和中国远征军。不同的是昂山看到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后,马上向盟军倒戈,从而避免沦为法西斯的帮凶。

    以及印度尼西亚独立运动领袖、第一任总统苏加诺,他在反对荷兰殖民政府斗争中,被捕监禁两年,后来又流放到弗洛勒斯和苏门答腊8年。1942年3月日军侵占印尼,他把日军看成他个人和国家的解放者,日本占领军首脑今村均大将任命他为首席顾问和宣传家,他也甘心为之效劳。日本战败后,他宣布印尼独立,并担任总统。

    所以说,真实的历史根本不是非黑即白。

    索菲亚姐姐的这场婚礼,是影片中波兰人、乌克兰人、犹太人最后一次能够一起享受美酒与快乐的场景,大合影之后,整个世界都颠倒了。

    如果你熟悉二战历史,就知道波兰是个多么倒霉的国家。战争一开始,波兰马上就被德国与苏联瓜分,战争期间,波兰沦为德国与苏联的战场,双方势力在这一地区反复争夺。

    作为弱小的民族,无论是乌克兰人、波兰人还是犹太人,都要夹在德国和苏联这两大势力之间,小心翼翼的过日子。

    首先占了沃伦的是苏联人,苏联士兵抢走了索菲亚家的老母鸡,他们敢怒不敢言,当地人(主要是乌克兰人)还准备好面包和伏特加欢迎苏联军队。

    苏联人来了,倒霉的是波兰人,因为他们要镇压处于富裕阶层的波兰地主。(苏联占领波兰期间,对波兰社会精英进行了清洗,包括臭名昭著的卡廷惨案)

    到了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并全部占领了波兰领土,沃伦州的控制权也转移到了德国手中。

    德国人来了,倒霉的是犹太人。当地的乌克兰人见风使舵,马上又欢迎德军,还打出了乌克兰起义军(UPA)的黑红军旗。

    德国人治下的沃伦,乌克兰民众和民族主义者进一步组织起来,开始配合德国清除苏联残余势力,捕杀犹太人。乱局之中,村子里的普通人也开始对犹太人趁火打劫。

    为了表达对纳粹的忠诚,以及实现其所谓的民族主义理想,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比德国人更热衷于迫害屠杀犹太人,而他们的忠诚也得到了回报。

    在德国的支持下,1941年6月30日,纳粹的傀儡“乌克兰国”在利沃夫宣布“独立”,乌克兰人对境内波兰人的清洗开始愈演愈烈。

    斯捷潘·班德拉是乌克兰起义军的领袖,他也是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代言人。乌克兰傀儡国建立后,他随即被选为这个独立政府的成员之一。 后来,由于他反对德国人的政策而被关进德国豪森集中营。1944年德国人把他放出来,和他合作在乌克兰组织反苏游击队。战后,他成为“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流亡西方的领导人。

    1959年10月15日,斯捷潘·班德拉死于苏联政府的暗杀。

    《沃伦》对屠杀场景的描写非常露骨,但在部分画面又刻意使用了远镜头,减少了血腥程度。不过这也告诉了观众,真实发生的事情远比电影画面更加残忍。

    在索菲亚姐姐的婚礼仪式上,当地人曾经玩过一种互相抛掷着火稻草的游戏。在大屠杀时,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把一个波兰小男孩捆在稻草里点燃,再次玩起了这种游戏,与婚礼上和谐的氛围形成强烈对比。

    剜眼、剥皮、活剖孕妇,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用尽一切办法屠杀波兰人,并以此为乐。

    乌克兰人组织的大屠杀过后,索菲亚带着孩子投奔嫁给乌克兰人的姐姐,这时遭到屠杀的波兰人组织了起来,开始报复性屠杀乌克兰人,索菲亚眼睁睁看着乌克兰姐夫和姐姐被波兰人杀死。

    在沃伦,苏联人来了杀波兰人,德国人来了杀犹太人,在苏德统治交替的间隙权力出现真空,乌克兰人和波兰人开始相互仇杀。

    最终,至少有8万波兰人和大约1.5万乌克兰人死于断断续续的屠杀之中。

    二战后,波兰、乌克兰两国的少数民族问题最终靠简单粗暴的手段大致解决。两国实行了“遣散人口行动”(苏联境内的波兰人强制回波兰,波兰境内的乌克兰人回乌克兰)和“维斯瓦行动”(强制波兰境内剩余的乌克兰人分散居住到不与乌克兰接壤的地区)。

    后来波兰政府对早期的民族政策进行了反思,并对受到伤害的乌克兰人公开道歉。而乌克兰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始终不承认沃伦屠杀,甚至追授反苏的乌克兰起义军的头目斯捷潘·班德拉为民族英雄。(后乌克兰政府迫于压力宣布撤销授奖决定 )

    尤其在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后,乌克兰国内的民族主义者再次举起UPA的黑红色军旗和斯捷潘·班德拉的肖像,为极端思想招魂,甚至《沃伦》的上映也遭到了乌克兰外交部抵制。

    民族、宗教、国家大义,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让普通的农夫、虔诚的教徒、和善的邻居突然都变成了魔鬼,对自己的同类做出残忍的虐杀。

    而我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根本无法分辨乌克兰人、波兰人和犹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区别。这三个民族在二战期间都是受尽苦难,遭到灭国和被屠杀的命运,但不同的政治利益和宗教信仰,却让受害者们互相厮杀,至今都没有解开心结。

    在人类历史上,类似这种拒不被承认、故意被遗忘、选择性记忆的大屠杀还有很多;即使现在,用民族、宗教等口号挑唆矛盾的事情也屡见不鲜,地狱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

     6 ) 我看《沃伦》

    今天看了《沃伦》。导演是波兰的斯玛佐斯基

    这部片子拍摄于2016年。那时候,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战争还没有开始。现在,战争已经持续一年了。很多国家舆论一边倒。这种一边倒的大形势,让这部片子里做的反思变成明日黄花。

    讲的是乌克兰与波兰、前苏联、德国、犹太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种族仇杀。没肯定谁,也没否定谁。剧情跌宕,画面惨不忍睹。看完之后,很揪心。得出一个结论:凡是极端民粹,都具备两个特点:1.宣扬自我民族中心论 2.宣扬自己民族受委屈最多。政客、庸众,莫不如此。

     7 ) 沃伦·又名Hatred

    越往后越恐怖越恶心,真的想🤮。

    波兰和乌克兰原来打过那么凶的仗,因为什么,语言不同,还是宗教信仰不同,乌克兰是跟俄国一样东正教,波兰应该是天主教。

    没想到被德国占领的时候都只是插曲,后面波兰伦敦政府跟乌克兰国家民族组织谈崩,乌克兰人开始屠杀波兰人的时候我想到了《卢旺达饭店》,不过把更残忍的拍出来了,割人皮,砍头,用马拉把人活活拽成两半,残缺不全的肢体,强碱,把小孩用稻草捆起来然后点火烧死,把婴儿砍杀扔进井里,到处都是血腥的尸体,看的人恶心至极浑身恶寒,配上那个刺耳的bgm,每分每秒都是折磨。

    女主Sofia太不容易了,他那个傻呗老公死的有点快,看到的时候人头已经在桶里了,她真牛b,辗转还是活下来了,好不容易找到了姐姐,她姐跟乌克兰人结婚了,对方是真的真爱,杀了自己兄弟也不杀自己老婆,可惜这俩人和他们的孩子都被乌克兰恐怖分子杀了。

    每一次女主张大嘴巴惊恐的无声哭泣我都觉得震撼,这里真的就是地狱,丧尸袭击都没这么残酷恐怖,未来到底该怎么办呢,没人知道,能从那个年代活下来的人真tm的牛逼。

    想起开头的时候,还是姐姐和乌克兰男孩的美美婚礼,她哭还是因为姐姐要离开家了,当时村里就一个人一直在念叨政治的东西,谁知道越往后竟然愈演愈烈。。当时最先被杀的还是犹太人,Sofia曾经的爱人因为带她回家生产而被枪杀在自家门外,乌克兰人希望德军打过来这样他们就能借势独立,放火烧毁房屋开始成了常态,那个念叨政治的家伙开始有了权力,Sofia从藏难民在家的人变成自己也成了藏在别人家的难民,战争让波兰人和乌克兰人都难逃一死(她姐和姐夫)。

    太恐怖了。

     8 ) 极端民族主义就是人类的麻风病

    电影在金属的尖锐摩擦声和呜咽的管乐中结束了,所有的字幕走完了,屏幕一片漆黑,心情也陷入无边的黑暗。当我终于疲惫的走出影院后,决定稍稍做些功课,把这部影片介绍给大家:波兰2016年影片《沃伦》。 新闻回顾:波兰议会在2016年7月公开呼吁确认1939-1945年间乌克兰极端民族主义者和乌克兰起义军对沃伦地区波兰人的大规模种族灭绝性大屠杀,并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沃伦大屠杀纪念日。奇怪的是没有一篇关于此事的中文报道。 历史回顾:二战以前沃伦属波兰第二共和国,而现在归属于属乌克兰境内,曾经是乌克兰人、犹太人、波兰人、俄罗斯人等多民族混居地带。1941年二战期间被德国占领,乌克兰起义军(极端民族主义者)协助德国纳粹屠杀了15万犹太人。在1943-1944年间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武装杀害了至少10万波兰侨民,其中在7月11-12号之间就杀害了1万多波兰人。不管波兰男人和妇女儿童甚至婴儿,都惨遭多种恶毒的手段被蹂躏迫害致死。波兰历史学家称,当时有4000多波兰人被乌克兰百姓救助,最少有400名乌克兰人为营救波兰人而死。 从归属的历史变迁,我们能够感觉到这一地区所经历的波折。这让我想起哪位先哲的一句话:民族国家的边界是用血来划分的。影片《沃伦》在16年10月上映,虽然没有赶上议会公开定性的日期,但绝对是第一时间了。故事聚焦在一户普通波兰人家庭两个女儿的小女儿索菲娅身上。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勤劳善良的乌克兰小伙,影片开始于1939年大女儿充满民族情趣的幸福欢快又热闹的婚礼,同时透露索菲娅也和一个乌克兰小伙在热恋中。不过婚礼后,父亲为了土地和金钱无情的将小女儿嫁给了一个富有的波兰鳏夫。接下来沃伦进入了苦难的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时期:1939年-1941年,布尔什维克红色政权席卷沃伦地区,索菲娅的富农丈夫被流放,索菲娅被乌克兰男友救下,而男友却因此被红军军官一枪爆头。索菲娅在男友家生下孩子。 第二时期:1941-1943年,德军占领全波兰,这一地区的犹太人遭到洗劫式屠杀,本来反纳粹反苏联的乌克兰起义军为了对抗苏联沦为纳粹帮凶,杀害了大批犹太人同时,也为解私恨杀了不少波兰人。 第三时期:1943-1944年,德军大撤退后,乌克兰起义军开始了针对波兰人的种族灭绝性大屠杀,东正教堂成为鼓动极端民族情绪的场所,昔日农田里嬉笑怒骂共同劳作的村民,也高举起镰刀斧头忽然变成杀人狂魔。索菲娅目睹了身边所有人被各种变态手段残害致死:有砍头,剥皮,二马分尸,火烧……等等。最终,索菲娅倒在逃亡路上。 影片充分还原了大时代背景下的一个个真实场景,开始的歌舞欢庆场面让人非常愉悦,后来的屠杀残忍血腥,极度恐怖,让人头皮发麻。影片还运用了大批文学对比手法来表达作者的隐喻,比如大女儿婚礼上将头放在门槛上,被人用斧头砍掉长辫表示她已为人妇,而最终她被人拖到门槛用斧头砍掉头颅;婚礼上人们玩弄燃烧的木桩取乐,后来波兰男孩被捆成木桩烧死:索菲娅男友在家门外被红军军官枪毙,而他的儿子却在屋内降生。而最大的隐喻则是索菲娅的身体:开始于浪漫的献身,后来成了了金钱交易牺牲品,之后又经历了偷情,被暴打,被蹂躏,最终彻底倒下。 影片最后的镜头颇有诗意,索菲娅躺在马车上,赶车的是乌克兰男友,孩子依偎在男友的身边(指明孩子到底是谁的),马车伴随着撕心裂肺又呜咽动人的音乐渐渐走向天际。 影片还原的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沃伦大屠杀和卡廷惨案一样,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封禁了半个多世纪。所以影片引用波兰科学家简-扎勒斯基的一句话作为开篇字幕:东部波兰人被屠杀了两次,第一次是用斧子砍杀,第二次死于沉默,第二次更糟,超过第一次。这是对七十多年来因为政治原因对历史真相的封锁和沉默的悲愤的控诉。影片用惨叫和鲜血告诉我们: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是多么脆弱,铭记历史对人类的每一步前行是多么重要。因为政治原因埋没真相是多么卑鄙可耻,无异于第二次杀人,这种粗暴的禁言和歪曲是对人类文明的亵渎。种族之间确实有太多的微妙:语言不同,肤色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文化不同,历史不同,信仰不同,甚至性格不同,但有一点相同的是:人性的背后都有着魔性,当人性有了缺口,即刻可能会被魔性吞没。当人性泯灭,任何人哪怕是同宗同族兄弟手足都可能成为俎上鱼肉,这一点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比我中华民族更有体会。那么是什么释放了魔性?也许是欲望,是贪婪,是嫉妒,是仇恨,总之是人性的弱点。 也许上帝不只是打乱了巴别塔建造者的语言,而是让他们有了更多的人性弱点;不是语言让人类停止了建造巴别塔,而是人性的弱点让人们只能专心于攫取,掠夺并提防被掠夺,泄恨和复仇。 “民族主义就是人类的麻风病”。这句话是爱因斯坦说的,因为我们见过接触过太多的民族主义,所以还是加上“极端”两字更准确吧。

     短评

    民族主义者,惨绝人寰的种族清洗罪行,警钟长鸣!

    3分钟前
    • 沛。
    • 力荐

    8 历史反复证明 民族混居与信仰冲突的地区积攒的矛盾一旦爆发 后果将是万劫不复的人性深渊;波兰和乌克兰 两个夹杂在德国和野蛮俄狗之间的悲情国家无法摆脱的命运 相比波兰 乌克兰更不走运 今日乌之现状能看做是历史的报复吗;德军:早知道你们斯拉夫人内斗这么狠 干嘛还亲自动手

    4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愿世界和平!真的太惨了,人间炼狱,大过节的我为什么要看这么丧的一部电影!

    8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真正的恐怖片

    12分钟前
    • 饭团
    • 推荐

    曾经好好的民族融合地区由于战争政治民族宣传搞起了无差别大屠杀 比一切恐怖片都真实 满屏幕的血肉模糊 比南京大屠杀更窝心 因为不存在侵略啊!看这种电影哭都哭不出 所以我一直说人类是世界上最残忍最没人性的生物对国人来说的冷门片 大导演残酷再现历史的十分之一

    16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力荐

    很多人把这类悲剧归结为民族、宗教、意识形态等等纷争,事实上问题的根源是无政府状态,没有制约兽性的暴力机构,人类会爆发出最原始的最大的恶...

    20分钟前
    • 推荐

    切辫切头,火束活人,墙头草夺权,伏特加换命,偷鸡割臂,桶中断头,邻里兄弟相残屠杀,读过你的诗歌亦五马分尸。波兰姑娘在非常时期的三个情人,无解的极端民族矛盾,太恐怖……导演Wojciech Smarzowski最高杰作

    25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还能说什么呢?一切坚韧,勇敢,果决,在大历史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巨大的轮子碾过,你连粉末都不剩。

    26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唯一想说的,是这片子对脸盲症太不友好了😂

    28分钟前
    • Ziya
    • 力荐

    还是形式大于内容了吧,不得不说剪辑很混乱,零碎无厘头的镜头,加上女主活不起的表情,让我无数次放弃观看

    33分钟前
    • 困难总比办法多
    • 较差

    片里的波兰人也是倒了血霉了,熬过了苏联红军,熬过了德国纳粹,以为这下终于结束了,却被乌克兰民族主义者血洗了。最后几十分钟的大屠杀真是得捂着心脏看才行。

    35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看的是差不多150分钟的版本(A站还是B站有阉割版本,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就去看阉版吧),部分镜头会有不适感,过于真实、残忍,血腥,反人伦。 沃伦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八万。

    39分钟前
    • 鹿不鹿
    • 推荐

    太惨了,战争阴云与民族主义下的人性黑暗面,屠杀以及各种各样的屠杀和清洗。人性泯灭后究竟会有多么残忍,多么令人反感与厌恶。不忘历史,珍惜和平,或许是不少人看完该片后的最大感受,毕竟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太大了。“东部的波兰人被屠杀两次,先是被斧子砍,第二次却是死于沉默。”3.6

    41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結局只能說是女主自己的想像了,她的倖存不代表她能再“正常”活下去。烏克蘭人當年對波蘭人的無差別虐殺是基本完整呈現在本片當中,每件虐殺過程都是有記錄在案的事實。而女主姐姐一家的遭遇也表示波蘭人的事後報復也清除了最後一丁點烏克蘭少數好人原本的民族共存努力,此片極度令人不適。

    43分钟前
    • John Coey
    • 力荐

    不清楚这段历史,但并不怀疑人性如此冷酷、卑劣、丑陋。

    47分钟前
    • 朱芳文
    • 力荐

    抛开剧作层面上的问题,这片子在还原历史方面还是挺震撼的,这位导演对于还原生活或事件的细节一直很严谨,这部电影里的屠杀场面,虽然比不上真实历史,但绝对比我们看过大多数战争片震撼,细节在于杀人场面的花样百出。http://mp.weixin.qq.com/s/N1DZZVlWZwBR

    4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4.5 后半段一度干呕,真实的极端影像,足以堪称与《索尔之子》并列的近几年二战题材神作。相比乌克兰土匪,德军真算文明人了。结局玩了一手对脸盲患者不大友好的阴阳两隔套路。

    49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再现战争残酷的波兰电影,B站和谐版,血腥暴力依旧让我观影中有很多不适感。乌克兰民族对波兰屠杀也是基于极端的种族主义煽动起来的,人比猛兽更加可怕,因为动物之间不会无故自相残杀,反而是身为高智商的人类却有那么多人性的弱点,人类是多么可怕的物种!所有还原战争历史的电影都堪比恐怖片。

    52分钟前
    • kiki204629
    • 推荐

    二战后期乌克兰人对波兰人血腥屠杀,其中还夹杂着苏联人清洗波兰地主、德国人灭绝犹太人、波兰人报复乌克兰人。全片极为血腥极为残忍,可谓惨不忍睹,只有人类才会对同类做出如此可怖勾当。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可以约束不同种族,防止他们仇杀,一旦政府垮台,种族仇杀就很难避免,南斯拉夫、卢旺达都是这样。

    56分钟前
    • 似是故人来
    • 力荐

    叙事基本上是彻底失败的,凌乱的剪辑更是雪上加霜。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这个无比凝重的题材,可惜这么拍真是暴殄天物。

    60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