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风味人间第二季

    风味人间第二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大陆2020

    主演:李立宏 

    导演:陈晓卿,李勇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剧照

    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2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3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4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5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6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6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7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8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19风味人间第二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因为地理环境、文明历程和物产丰厚程度不尽相同,人们对食物的处理时而天差地别,时而异曲同工。不约而同的选择,造就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殊途同归。  《风味人间》第2季,共8集,从全世界的角度出发,在特色鲜明的美食之中找出千丝万缕的联系。探究相同食材的不同做法、不同食材的相同做法、不同做法的相似味道。寻找新鲜、猎奇、少为人知的食材;提供趣味和知识,不断创造意外之喜;拍摄鲜活灵动的影像、采用故事化的叙事、进行平实亲切的讲述。

     长篇影评

     1 ) 小小笔记

    1.猎蜜 翡翠烧卖+千层油糕 2.六月黄。 它像手掌纹一样被我们紧握,日月轮转,再揉眼时,风景变了,味道还在。 对于家的记忆,被写在劳作的盐田,微凉的海风,灿烂的烟花里,也写在一道道食物中。 3.魔力酱,墨西哥 想去潮汕 印尼沙嗲肉串or闽南沙茶酱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 4.没有一块肉可以是一座孤岛! 5.吃鸡不见鸡,豆花儿不用豆,鸡豆花儿 烧鸡烤鸭炖鱼 6.没有宴饮的人生,就如同没有旅店的漫漫长路 顺昌灌蛋惊了! 盐和时间,总是乐于充当风味的摆渡人 老苏州制作虾子 乌鱼子! 味道塑造的,还有人们的生活 7.意大利佛罗伦萨茴香萨拉米肠 泰国酸肠 肠衣里的花花世界 有了啤酒酸菜香肠,德国人的快乐就无处遁藏! 曼加利察猪🐷!绵羊猪,有卷毛的! 我们走过的每一个平凡日常,也许就是连续发生的奇迹。荒井圭一 8.粉条-土豆、淀粉 魔芋剥去外皮,在粗糙石板研磨,加入草木灰营造碱性环境,沉淀,魔芋浆凝成胶状。取中心,再熬煮。魔芋筋 阳荷 在秘鲁,冻干土豆仍可以作为货币使用

    不知道有没有上一季那样的摄制组故事,八集居然就这样播完了,居然已经八个星期了。恋恋不舍意犹未尽。

     2 ) 记录一下我想吃的,并且,能够吃到的吧

    ①甜蜜缥缈录 1.扬州双绝: 千层油糕+翡翠烧麦 2.土耳其甜点: 巴克拉瓦(二十层面皮+开心果碎+奶酪),感觉非常甜 3.甜烧白 4.苏州: 鸡头米(8.9月) 5.马来西亚塔塔甘岛: 海胆的氨基酸带来甜 6.烧猪(脆皮烧猪真的好好吃😋) ②螃蟹横行记 1.挪威: 帝王蟹 2.佤族: 山螃蟹/溪蟹 舂蟹 3.大闸蟹 六月黄 4.威尼斯: 炸软壳蟹 (刚蜕壳的蟹,春秋上市) 5.珠江口: 青蟹 黄油蟹 6.美国马里兰巴尔的摩: 蓝蟹(哇,剔蟹肉太豪放了,蟹肉饼半斤一个!) 7.日本: 香箱蟹(全部剃好又放回蟹壳) 8.澳门: 水蟹粥(上次去喝了三饭碗🥣) 9.蟛蜞豆腐(大众点评搜了一下,好像只有张家港有) 10.宁波: 蟹糊(生的),呛蟹 ③酱料四海谈 1.二八酱,看得想吃涮羊肉 2.鹰嘴豆酱,北京吃过一次,不太喜欢 3.酸梅酱,想吃烧鹅 4.豆瓣酱,想吃回锅肉 5.沙茶酱,想吃牛肉火锅 (我觉得我就是爱吃肉) ④杂碎逆袭史 1.希希格 2.烤脑花,红烧肥肠我的最爱 3.羊杂汤(吃过炒羊杂,还没喝过汤),油包肝烤串 4.蒸羊头 5.牛杂(广州体育西地铁出口那家没座位的就是最好吃的!) 6.卤鹅肝 7.鮟鱇鱼肝 8.猪蹄镶肉,酒糟猪蹄 世界上没有一块肉,可以是一座孤岛 ⑤鸡肉风情说 1.马拉松鸡 2.黄淮地区 宿州:鸡丝潵汤 3.歌乐山辣子鸡 4.黔江酸辣鸡杂 5.烤提灯(有点意思),烤鸡胗 6.鸡豆花 7.椰子鸡 ⑥颗粒苍穹传 1.鲑鱼子,卡利克斯鱼子(欧白鲑鱼子) 2.蛋肠(鸭蛋灌进猪小肠),灌蛋(猪肉灌进鸭蛋黄) 3.咸蛋黄狂热爱好者(除了咸蛋黄冰激凌,其他都可以) 4.台湾: 乌鱼子 5.苏州: 三虾面 6.墨西哥: 伊斯卡莫(蚂蚁蛋) ⑦香肠万象集 1.桂花扎(鹅肠+瘦肉+肥肉+蛋黄) 2. 酿蛋肠 3.酸香肠 4.碎肉萨拉米帕尼尼 5.台湾澎湖:飞鱼子香肠(应该和鱼子福袋味道差不多),墨鱼肠 6.莫塔泰拉(世界最大香肠,卷奶酪) 7.慕尼黑: 白肠 8.匈牙利: 曼加利察猪排(披着羊皮的猪🐷) ⑧根茎春秋志 1.白芦笋 2.腊八蒜炒牛肚 3.阳荷

     3 ) 最“欲”国产神作回归,它让你把持不住!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booka

    转载请注明出处


    《老友记》有这样一场戏。 莫妮卡一边吃着蛋糕,一边发出酥酥麻麻的娇声。 坐在一旁的瑞秋白了一眼,“天啦撸,干脆去开房吧。” 莫妮卡充耳不闻,继续沉醉,“我一定会让这个蛋糕好好爽爽。” 此时,菲比送出一道送命题: “如果你必须放弃一样的话,食物还是性爱?” 莫妮卡不假思索,“性爱!” 乔伊左右为难,“我不知道,这太难取舍了。食物,性爱,性爱,食物…天啊!我都想要。我要坐在面包上的妞儿!”

    换做你,你会放弃什么呢? 如果你犹豫不定,不如先看一下我今天推荐的这部纪录片。 它一定会勾出你食欲,让你丧失立场,瞬间叛变。

    《风味人间》 第二季

    *流量预警,请打开WiFi* 01 大千世界,滋味江湖。 为一种味道,人类置身险境,舍命一搏。 >>>中国,台湾 在现代化捕鱼技术盛行的当下,对海洋生态破坏最小的镖鱼法已经江河日下。 以海为生、固守传统镖鱼法的一对父子在汹涌澎湃的大海守候多日。 他们手握镖枪,只为一种深海美味, 旗鱼。 旗鱼生性凶猛,壮硕有力。 它的最快速度达到60km/h,是游泳速度最快的鱼类之一。

    身为镖手,儿子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之下,站在船头,迎着风浪,瞭望着波澜起伏的海面。 老爸听从儿子的指挥,操作船舵,调整方向、船速。

    旗鱼浮上水面的短暂瞬间正是抛出镖枪的最佳时机。 逆浪镖鱼,讲究的就是把握时机、提高准度。 在上天的眷顾下,技艺精湛的儿子魄力地投掷出一镖。 他成功了!他叉中了一条旗鱼。 收获的喜悦,抹平了父子俩之前的遗憾和不快。 即将失传的镖鱼法,在这一刻,也闪耀着古人智慧的光芒。

    >>>马来西亚,塔塔甘岛 岛上生活着世界上最后一个海上民族,巴瑶族。 这个民族几乎终生不会踏上陆地,吃喝都来自海洋。 17岁的卡特哈兰,村里水性最好的人。 他经常潜入海底,寻找一种新鲜的海味。

    白棘三列海胆。 因为富含游离氨基酸的缘故,它的海胆黄鲜甜浓郁、肥美新鲜。

    为了寻找海胆,卡特哈兰不仅要锻炼憋气的功力,更需要躲避水母的骚扰。 水母,又叫海黄蜂。 它释放的毒液,轻则灼伤皮肤,重则打乱人的呼吸节奏,导致麻痹致死。 每一次潜水,都是冒一次险。 但是,在美味面前,他心甘情愿。

    >>>尼泊尔,米亚格迪 59岁的泰克,部族里仅存不多的蜂蜜猎人。 他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族人一起猎蜜。 算一下,现在的他已经有42年的工龄了。

    泰克猎蜜的方法,延续着最原始的方法。 在没有保护之下,他顺着藤梯攀爬在两百米的绝壁悬崖。 攀爬的过程必须十分谨慎,一不小心就葬身崖底。

    他一边攀爬,一边要烟雾驱赶蜜蜂。 烟熏的过程中,更要控制好火把,以防引燃藤梯。

    顺利到达蜂窝的位置之后,他要开始高难度、最危险的一波操作了。 用细绳连接藤梯; 把同伴递过来的竹竿钉进岩石缝隙,自己借助竹竿慢慢靠近峭壁;

    右脚操作刀具,一点一点地割蜜。 左脚则站在藤梯,支撑着身体。

    醇厚香甜的喜马拉雅蜂蜜,对食客来说,是一种绝世美味。 对泰克一家来说,这是全家最大的一笔收入。 不过,泰克从来不会为了赚钱,而去贪念蜂蜜。 为了确保来年有蜜可采,每一个蜂巢,他只取一半。 这是对灵神的敬畏,对天赐的感恩。

    02 “甜,发端于唇齿,在口舌处搅得风生水起,却在心头落得百转千回。” 为了这份甜,不同的地域、不同饮食文化,纷纷对它施了魔法。 人类用多样百变的技艺,将甜创造出万千姿态。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巴克拉瓦,土耳其国民的最爱,土耳其甜点的王者。 红茶的苦配上它的甜,就是一种爱情的味道。

    巴克拉瓦的制作方法,难度高,工序复杂。 十几张面皮同时擀压。 每一张面皮的厚度不超过0.1毫米

    撒上奶酪、核桃、杏仁、开心果碎,上下叠加20层面皮。 切段、摆好造型之后,放入烤箱焙烤起酥。 别着急,这只是巴克拉瓦的准备阶段。

    最关键的一道工序,熬糖。 将白砂糖倒入热水里,不断搅拌,让其溶化。 挤上柠檬汁,促进水解,让糖液黏度变低。 在温度、酸度、水、时间的巧妙撮合下,糖液的比例达到完美。

    当巴克拉瓦烤好之后,最后一个步骤来了。 把调好的糖液浇淋在巴克拉瓦的身上。 这一瞬,沉睡的它终于被唤醒。 浓郁香气,扑面而来。

    >>>中国,扬州 关于中国人的口味喜好,自古就有南甜北咸的说法,扬州就是两者的分界线。 作为世界美食之都,扬州双绝不得不提。 第一道,翡翠烧麦。 把时蔬剁碎去汁水,撒上一层白糖。 加入食盐、猪油,为馅料增添油香。

    把拌好的馅料放进面皮,团成斗状。 咸鲜的火腿末妆点其上,放锅里蒸。

    蒸熟的翡翠烧麦,薄皮如一层纱,色泽如碧绿翡翠。 轻咬一口,碧玉溶浆,甜中带咸,咸不压甜。

    另一道,千层油糕。 把擀好的面撒满糖,再散上猪板油丁,一次次擀、卷把糖、油层层包裹。 在高温水蒸气的包围下,糖和猪油充满溶解,油糕也不断蓬松。

    菱形方块、半透明、芙蓉色、惊人的64层。 浅尝一口,绵软甜腻,回味无常。

    >>>中国,青城山 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麻、辣、鲜、香”的川菜走出国门,遍布全球。 哪个地方没有一家川菜馆,它就称不上国际化。 麻婆豆腐、回锅肉、宫保鸡丁、夫妻肺片、鱼香肉丝、粉蒸肉… 这些川味家常菜都司空见惯了。 今天就再说一道菜,把甜发挥到极致,让人哈喇流一地的—— 甜烧白

    把烫净猪皮的猪肉煮至八分熟。 用精湛的刀工把猪肉切连刀薄片。 每隔一层肉片就嵌入一片红糖,再将其放在碗中。

    把熬煮好的红糖糖油洒在表层,再把半熟的糖油糯米倒在猪肉上。 放入笼屉里蒸,让猪肉享受3D立体高温SPA。

    完美的烧甜白,油脂丰盈,猪肉片晶莹剔透。 李碧华形容,“它丰腴肥美,就是杨贵妃般的丰满美人。”

    03 山川依旧,风味不改。 从古至今,人类对鲜的追求,总是孜孜不倦。 如果在鲜味食材里做个评比,蟹是无可争议的水中至鲜。 梁实秋,这样评蟹, “蟹是美味,人人喜爱,无间南北,不分雅俗。” 不偏不倚,甚是一枚吃货评价啊。

    帝王蟹的腿肉丰实饱满,可以生吃。 用它做的蟹腿刺身,可以保留原初的鲜味。

    吃蟹,最不失原味的做法就是蒸。 美国马里兰的蓝蟹在蒸吃的同时,又添加了别样的味道。 黑胡椒等调味料的加入,让它咸香辛辣。

    除了吃蟹肉,威尼斯的油炸软壳蟹十分特殊。 把刚蜕完壳的艾氏滨蟹,裹上牛奶、面粉,直接油炸。 外表酥脆,内里松软。

    无论外国人吃蟹的种类有多少花样,论吃蟹艺术,还是中国第一。 往上数2000年,周朝就有了做蟹的配方。 把蟹肉用盐腌制,叫,蟹胥。 如今,佤族人还在延续着这种古老的吃法。

    美食家评价小野二郎的寿司,“极简的纯粹”。 宁波炝蟹,是“品蟹界”的极简、纯粹。 选膏肥肉厚的母蟹,只用海盐、水腌制。 没有花里胡哨的搭配,就能让蟹膏像果冻一般Q弹。

    更惊艳的是,把炝蟹冰冻一下。 低温下的红膏停留在每一块蟹肉之上。 在冰霜将化未化之际,轻咬一口,余味无穷。

    现在国人最常吃螃蟹,非大闸蟹莫属。 吃大闸蟹,是一件体力活儿、精细活儿。 蟹八件上手,嚼、吸、夹、舔、掏、啜,不把每粒蟹肉吃干净,就不算真正吃大闸蟹。 梁实秋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一书,讲述自己童年吃大闸蟹的趣事。

    “慢条斯理,细吹细打,一点蟹肉都不能糟蹋,食毕要把破碎的蟹壳放在戥子上称一下,看谁的一份儿分量轻,表示吃得最干净,有奖。 我心粗气浮,没有耐心,蟹的小腿部分总是弃而不食,肚子部分囫囵略咬而已。 每次食毕,母亲教我们到后院采择艾尖一大把,搓碎了洗手,去腥气。”

    俗话说,“七尖八团。七月里吃尖脐(雄),八月里吃团脐(雌)。” 殊不知,6月的大闸蟹有一种别样的鲜味。 它壳薄黄多,蟹黄呈半流质,十分诱人。 因此,人们把它叫做,六月黄

    04 北欧到美洲,神秘海洋到内陆深山,街边粥铺到婚庆宴席… 从《舌尖上的中国》一路走来的陈晓卿,把《风味人间》的视野放眼于全球,不再局限于中华美食。 它纪录了不同的种族、地域的饮食文化,它见证着不同肤色人种对食物的同一种热爱。 一日三餐、昼夜轮回、四季更迭。 整个人类史也是美食的进化、传承史。

    “地球上不缺的是钢筋水泥的都市,缺的是人间烟火。 微风过处,偶尔飘落几片秋天的叶子,空气里弥漫着酸笋的味道,这是迷人的人间烟火气息。” 《风味人间》用食物的美好,诠释“至味在人间”的主题,为我们找到了一片人间烟火。 它让志在减肥的我们瞬间破功,让熬夜看剧的我们哈喇子直流。 对此,陈晓卿安慰我们这些吃货,

    “年轻人不用怕,每天消耗多,消化系统开工时间足够。更重要的是,被身体吸收的油脂,科学证明,往往会转化成一种叫做多巴胺的东西,它有助于保持心情的愉悦。 素食党一般都比较严肃,适合思考人生。而吃肉党,注定一事无成,每天就像我一样,傻乐傻乐的。”

    吃,神圣不可侵犯! 蔡澜说,“活着,大吃大喝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可以吃得不奢侈。银行中多一个零和少一个零,根本上和几个人大吃大喝无关。” 作为饮食男女,我们为吃而欢乐,为味道而沉醉。 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 我会像《海鸥食堂》里的姐姐一样, 吃一堆好吃的,叫上喜欢的人。

    文/booka

     4 ) 四月樱桃红满市,雪片鲥鱼刀——调和世俗气息与文人理念的诗化美学

    线下烟火缭绕的餐饮行业还未完全恢复,线上继承《舌尖上的中国》衣钵的《风味人间》已然回归了千家万户的方寸荧幕,乃至唇齿之间。

    然而,我们对《风味》这种一年一季的常青树节目总是期待又怀疑,正如音乐人耳帝在评价音综现状时谈到的——刚上档的音乐节目总是粗粝而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总能吸引到最为广泛的受众;但是随着节目不断的翻新,粗粝的表达逐渐被受众厌倦,音乐表达开始朝注重形式与意义的方向逐渐转变,精微内敛的演绎必然会造成受众的流失。因此,审慎合理地调和形式与内容,通俗与内敛,是一个常青节目能够不落窠臼,避免狗尾续貂的关键。

    风味人间第二季

    同样是作为纪录片常青树的风味人间,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初次登场的《舌尖上的中国》直观地呈现了食物制作的流程与唇齿留香的风味,因此得到了出乎节目组意料的好评与推荐。在之后的第二季第三季中,由于说教与主题先于影像的呈现,遭到了观众广泛的拒绝与不认可。《舌尖》崩坏的口碑直到《风味人间》的横空出世,才得以扭转。这其中自然有陈晓卿携原团队保证节目风格的功劳,节目制作上的相对保守,专注于影像呈现的理念也避免了“多说多错”的窘态。

    在《风味人间》绽放二度春华之时,我们不禁为节目的口碑担忧起来。 陈晓卿是选择继续保守地呈现食物的本味,还是选择跨越舒适区,在内容上有所突破?在看过第一集《甜蜜缥缈录》之后,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陈导不仅大胆地突破了观众期待的舒适区,将理念表述精妙自然地融入了镜头与解说之中;更在不同的片段与内容中嵌进了民俗学乃至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在世界风味与人情伦理的共时性呈现之中表述了“悲天悯人,天下大同”的士大夫理念与共同体价值观。

    一.嗜甜的共同价值与多元表达

    嗜甜是人类的天性,糖分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剂品。人类学西敏司在《甜与权力》 中指出, 蔗糖在1650年之前是稀有品,1650-1750是奢侈品,1750-1850是必需品。 糖的生产与消费支撑起了大航海时代的贸易与分工,体现了阶级,剥削与贫富差距间的关系。

    进入全球化愈发深入的二十一世纪,各民族在嗜甜这一共同价值上依旧保持并发展出了多元化的表达形式。《风味人间》就以此着墨,在四十分钟内呈现了甜的不同载体。

    《风味》先以喜马拉雅山脉南部的尼泊尔土著入手,展现了采集崖蜜的艰险与困难;再转入贵州山区以古法熬红糖的传统技艺,介绍了外来的甘蔗如何在先民巧妙的技艺下成为甜美的回忆。这种共时性的影像化呈现展现了《风味》团队极为宏达的共同体视野,在铺陈采摘流程与制作工艺时也不忘融入分子化学进行更为学理化的解说。

    喜马拉雅崖蜜

    值得一提的是,介绍高山采蜜人时,《风味》没有过度地渲染工作的艰辛,摄像机也始终以平视的视角避免将这一劳动异化为一种景观化的猎奇。这种平等的表达不仅是纪录片的精神内核,更是导演的价值追求。

    在采蜜的过程中,解说也提到采蜜人“摘一半留一半”的采摘原则。这不由地让人想起同为记录养蜂者生活的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 蜂蜜之地》,同样展现了传统养蜂者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

    二.人文视角引领下的无声切入与流畅过渡

    《舌尖》口碑崩坏的前车之鉴让《风味》在上价值的片段中时刻警醒,极力避免主题先行带来的说教观感。在《风味2》中,导演在主题与介绍分野的比重上更为谨慎,将价值与理念内涵于过场与背景的解说中,篇幅短小却意涵极深。

    例如在介绍四川青城山的坝坝宴时,寥寥几个全景镜头便铺陈出了整个婚宴的形式与生态。背着大音响的司仪操着四川话招呼着客人,西式的婚礼布场后是传统的乡厨灶台。强烈的中西对比与传统-现代的分野在一方婚宴上得以呈现,东西融合的婚礼形式背后是宏大的社会学命题,《风味》在专注于美食的基础上更像是贯彻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深咂与细品。

    更值得夸赞的是《风味》中片段与片段,理念与理念衔接之连贯流畅。之前《舌尖》广受诟病的一点便是片段之间跳接的不知所云,打散的故事线为主题服务的同时忽视了观者的实际感受。《风味》的叙事线简明而清晰,将叙事重点置于美食之上时,也做到了衔接的连贯一致。

    以第一集为例,导演以民俗学视角介绍了四川坝坝宴上的八大碗之后,将目光转向香港的烧猪师傅。以寥寥几句解说铺陈了烧猪师傅参加宗族宴会的经过后,将重点置于师傅女儿高考失利的事件之中。在这里,《风味》背后的理念从民俗学回落到家庭生活,并隐藏了社会结构的背景。

    整集《风味》的观感是浑然一体的,这自然有赖于剪辑与叙事的完整性,更体现了导演传递理念的老道纯熟。虽然《风味》内置了不同的学科视角,但诸多学科工具的背后体现的同为一个知识分子性的思想内核,由此全片也在浓浓的烟火气中飘逸出理想主义的后调。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陈晓卿在新一季的《风味人间》进行了一次大胆而成功地尝试,不仅以绝佳的影像表现手法完成了“人间饕餮”这一命题作文,更在诱人的镜头语言与解说词中展现了世俗气息与文人情怀的巧妙融合。新一季《风味》的拍摄范围更广阔,视点的铺设更是深入了古老的习俗与普遍的家庭情感,但在文本背后支撑这一表达的,却是导演组“悲天悯人,天下大同”的精神理念。全片宛如宋明时期寄情于事的文人诗,在烟火缭绕中完成了士人情怀的诗学表达。

     5 ) 还是很好看,但是不好吃了

    不吹不黑,风味2的食物还是很好看,但隔着屏幕我已经感受不到好吃了。 很难想象我现在已经记不清风味1演什么了,甚至我看到第三集,已经忘记第一集演啥了。真不是因为记忆不好,舌尖12的很多美食都还历历在目;而是因为我觉得节目越来越缺乏跟观众共情了。食物本来就是众口难调的。没有与观众共情,我真的很难get到它的好吃。

    同样的陈晓卿,同样的叙事方式,同样的片段安排,同样的运镜和剪辑,舌尖12与风味原产地(潮汕云南)要好看得太多。因为舌尖12和风味潮汕云南聚焦的是同一个地方,观众能够对食物感同身受。比如春节/打工/高考的背景,只要是中国人都能理解;聚焦在某个地方(潮汕云南),就算当地口味跟大部分观众不同,但通过聚焦的叙事,观众可以感受得到食物背后的文化氛围。

    比如舌尖讲高考的那一集,我是在大一看的,那集里出现的家常菜我是真真正正的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有多好吃,看着那集我嘴里都能有我高三的时候爸妈给我做饭的回味。尚且在中国,南北差异饮食习惯都大有不同,没有共情,观众就是难以理解。更何况风味的选题范围是全世界,这就是为什么我看鹰嘴豆时,一点想象力都没有。

    只有共情,观众才能用包容的心去感受和理解食物。第三集老汉伸手指沾了芝麻酱放进嘴里时,对他来讲可能是积攒了十斤芝麻换来的美味,对我来讲,我只替他觉得齁的慌。而用以前的案例来做对比:潮汕牛肉火锅,吸引多少西南地区的辣口朋友千里迢迢跑去尝试那清汤寡水;螺蛳粉为什么吸引那么多人知道它臭还特地买包试试?不仅是因为舌尖给他们打出知名度,更是因为观众看完节目,不管是甜口咸口辣口,都要觉得好吃,这才是美食纪录片的共情。

    舌尖2播的时候,为什么观众觉得故事太多食物不够?一大原因正是:因共情,知美味;因为知道了美味,才想看到更多。而这,我觉得不在于运镜多么巧妙,细节多么丰富,而是因为观众看的时候感受到好吃了,无论是讲故事还是讲烹饪过程,观众都得用已有的认知,通过画面声音和文字介绍,去理解食物感受风味。美食纪录片考验的是通感这一种修辞手法,不共情,看风味人间和看菜单上的图片就差不多是一回事了。

    不过陈晓卿导演也是很南啦,毕竟食物细节和美食情感,观众是真的全都要😂。而更大的挑战是,这个故事不仅仅局限于说得多,还要说得好,说好才能够让观众领会美食的氛围。总之,这个讲故事的量,度和食物本身的惊喜,观众想要看到的完美的平衡,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希望以后得风味人间,有“风”更有“味”吧。

    PS:感谢陈晓卿导演给我们见识了那么多好吃的,但是我心目中的美食纪录片可能第一名还是要颁给“寻味顺德”,这部堪称美食AV。以最出名的那集煲仔饭为例,现实来讲,那家煲仔饭真的好吃吗?当时被吹得有多猛,现在就被骂得就有多惨;但是观众看纪录片的时候觉得好吃吗?技术的精益求精,食材的万里挑一,老板的工匠精神,这锅饭它能不香吗?美食纪录片巅峰就是它。

     6 ) 我在qq空间,朋友圈,qq音乐的原声专辑评论里都发了这段话

    好久没推荐好东西了 风味人间: 今年失去了国家宝藏却迎来了风味人间。错过了推荐第一季的机会,第二季我不会再错过了 很清楚记得,在第一季的片头,有这样一个画面:天圆地方间,有一个方方的小院落,院落中一家人围坐在一张圆桌前,桌子上是一口圆圆的火锅,火锅中又被分成方方的井格。就是这样的一个场景,天圆地方间我们感受到的是自然的和谐与气韵,院落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家人土生土长,薪火相传,血浓于水的亲情,热锅滚水中我们感受到是中华美食相互交融,彼此互补而产生的味道。也就是这样一个场景,我想这就是风味人间吧。 如果说舌尖是一个开创,那么风味人间便是极致,是美食的极致,是纪录片的极致。虽然不是捧一踩一但是舌尖讲章丘铁锅的那一季确实令人汗颜,当时我心想这片大地难道已经没有美食可以讲了么?直到风味人间的播出,让我的疑虑烟消云散,这片大地的美食我真是好几辈子都不可能接触完了。 看着风味人间仿佛置身在风味人间,享受着电影般的质感。他在各个方面都追寻着极致,探寻的极致,味道的极致,技术的极致,故事的极致,生活的极致,制作的极致,摄影的极致。从导演陈晓卿到解说李立宏再到音乐阿鲲,给人的也是两个字:极致。从第一季到第二季始终在探寻超越。 第一季的原声我到现在还在循环着。很清楚记得上一年在寝室的时候,一开始只有我在看这个纪录片,后来就变成整个寝室在午饭时刻全寝吃着外卖坐在电脑前,一起看着风味人间。随着片头音乐的响起,总能想起当时的情景,这就是美食与音乐的力量。 大千世界,肴变万千,风味人间,烟火万千。

     短评

    看到土耳其的果仁蜜饼,立刻激动起来。前年去到土耳其,最让我念念不忘的就是这道甜点,酥香胜过千层拿破仑!!

    6分钟前
    • 灼灼裴质
    • 力荐

    来了!最懂吃的人,他又出手了!

    7分钟前
    • 小艮
    • 力荐

    延续了第一季在美食之上的文化和暖意。各地采风是基本操作,微观和慢镜是对食物的基本尊重,神仙级的文案,加之如此纯正的旁白,顺带就蹿出了听者的口水。人是大地的主人,又是肠胃的奴隶,更是深夜的毒者。9

    9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甜蜜缥缈录,螃蟹横行记,酱料四海谈,杂碎逆袭记,颗粒苍穹传,鸡肉风味说,根茎春秋志,香肠万象集!《风味人间2》的8大主题都深得我心!本美食爱好者一定能坚持到最后一期!

    10分钟前
    • 七姐Claudia
    • 力荐

    第一集就这么胖么!今日糖分收入过量,我的教练在提刀来的路上。

    11分钟前
    • picnic
    • 力荐

    《风味人间》第二集讲螃蟹,食物的故事又回到《舌尖上的中国》的套路上:挪威的渔民下了好几次网都只蟹未收,忧心忡忡去更远的地方捕蟹;马里兰的徒弟做出来的蟹肉太老了,过不了师傅的关;韩国的老妈带着女儿做酱蟹要传承这个300年的手艺;宁波的母亲过年用海盐腌蟹等儿女回乡;还有佤族的父亲带着三四岁的儿子去山涧里摸蟹。每个食事的最后都是上全家福对着镜头说我的菜棒棒哒。文怕重复,陈晓卿你却重复了三遍了,你看看人家《人生一串》和《水果传》啊

    12分钟前
    • 午餐·暖照
    • 还行

    其实很多苦的食物里也会有甜味,苦瓜就是一种。广东人喜欢把苦瓜叫做凉瓜,炎炎夏日来一碗凉瓜排骨汤,口舌生津,清热消暑。

    17分钟前
    • 若初
    • 力荐

    陈晓卿料到第一集就讲甜食,咸党肯定会喊腻。竟然搬出苦瓜压轴,实在是高!话说开拍前我还投过简历,石沉大海(是我不配

    21分钟前
    • Crassula
    • 力荐

    人间有味是清欢。作为一部下饭纪录片它可太厉害了,看它能多吃两碗饭。肉片在筷尖颤动的质感,仿佛能感受到它在口腔内融化,印象里千颂伊爱吃的酱油螃蟹,蟹黄、酱油拌上米饭……我的妈呀谁还要减肥啊!过足了口腹之欲再说吧!

    23分钟前
    • Odair
    • 力荐

    陈晓卿做的所有美食类纪录片中文案最差的一部,镜语和人物主体及食物的融合再细腻,文案不能唤醒感官,旁白仿佛三流高考作文,放任辞藻砌出高墙,观众肚里的馋虫也就叫不出声了。隔靴搔痒的勾人之处在于痒处确知,需恃机而挠,美食类纪录片的文案恰好就需起到制造痒处的作用。至于不知老蔡老沈又或者某位路人甲,这回做作摆出学究气的假斯文,却灭了美食的鲜活气,真没意思极了。

    26分钟前
    • Δεερ
    • 较差

    三更半夜不要看,不然越看越饿,看完又自己弄了点夜宵,真的很耽误我减肥。

    27分钟前
    • WIKI魏
    • 力荐

    晚上一个人看得饿到落泪。感觉没吃过这些东西这辈子白活了。

    2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陈晓卿坐镇果然不同凡响。《风味人间 第二季》的立意,已经开始寻找五味的起源了。以动作片的思路拍美食片,看得非常过瘾。个中高手,都是江湖中人。

    30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陈晓卿出品,必属佳品。每次只有吃饭的时候才敢看一集,但看着看着总会觉得手里的炸鸡、烤串、冒菜、炒米线顿时就不香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甜蜜缥缈录、酱料四海谈、颗粒苍穹传、根茎春秋志,每一集的名字都起得很有意境,和每一道菜肴都衬得相得益彰。真正的把美食纪录片拍成了一件艺术品,看人间烟火、看万物蓬勃、看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了。风味选得好、菜做得也棒、文案写得也很传神,第7集《香肠万象集》里有一段是这样讲的:「大抵好吃的东西都有个季节,适时按节的享受一番,人们匆匆小聚、再会。」也有另一段这样讲的:「古老的地方总是时光交错,而人们在其中的某一点上开始新的一页。」

    31分钟前
    • 曼靑
    • 力荐

    光看小哥哥我就血糖飙升了!

    32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这个真的不能饿的时候看,会想撞墙的!大晚上的不能看啊,那些个显微摄影的镜头简直就是折磨死个人啊!

    35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吃是人生一大快事。坐标北方,婆家江苏,看这个纪录片有种嫁对人了的感觉,, 哈哈哈哈哈哈 (旅游一定要去广东、土耳其!)

    40分钟前
    • 小白新之助
    • 力荐

    严重审美疲劳了吧,解说词尤其疲劳,该换个风格了。

    44分钟前
    • 流马
    • 还行

    “熟悉的味道”:不管相隔千万里,食物能体现人类作为共同体的默契。画面里有风味,音乐里有人间。

    46分钟前
    • [未注销]
    • 力荐

    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不折不扣的吃货,而且酷爱甜食哈哈哈,这一期节目简直深得我心,那些神仙甜食,再配上美妙的背景音乐,太吸引人了。

    49分钟前
    • Hangain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